
食物掉下「三秒定律」沒有細菌?醫生揭3大重點才是關鍵
食物掉下及時在3秒內拿起再吃就安全?有醫生拆解是否食物掉下後是否在一定時間內拿起就安全,並不會受到細菌污染。醫生指出,其實時間長短不是重點,有3大關鍵才是決定可否安全食用。
食物掉下「三秒定律」沒有細菌?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生在其facebook專頁上分享指,他發現有些人會以為食物掉下後「5秒內撿起來吃沒事」或「乾的食物沒事可撿起來吃」,但其實已經有科學研究提供有關的觀點。根據2016年的一項研究,細菌可以在「不到一秒內」就轉移到掉在地上的食物上。研究指出,影響食品安全的關鍵在於地板或桌面的清潔程度。
3大重點才是關鍵
劉醫生表示,食物的濕度不是重點,其實乾的食物掉地上要更小心,他指出有3大原因如下:
1. 心理上的放鬆
- 濕的食物掉地後,常會有「黏到灰塵」的直覺反應,因此不願意再吃。但乾的食物(如餅乾、堅果、麵包)在掉地後看起來沒有明顯的污染,於是人們容易放鬆警惕,這其實是一種陷阱。
2. 毛細孔結構
- 乾燥食物的表面存在微小的氣孔,例如餅乾和麵包,這使它們能夠吸附細菌。即使是看似乾淨的表面,接觸到細菌後,這些微小孔隙也可能讓細菌進入食物內部。
3. 地面與桌面的衛生情況
- 許多公共場所(如餐廳、學校)的地板和桌面,實際上比我們想像的要髒。研究顯示,這些地方的細菌量往往比馬桶還要高。
因此,劉醫生建議,乾的食物掉地上並不代表安全。最佳的做法是,如果食物掉在地上,最好不要再吃。下次當你想撿起掉在地上的堅果、餅乾或糖果時,想像它們上面「看不見的細菌大軍」,這樣你就能明白不是怕浪費,而是怕肚瀉。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從注意食品安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