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2-02-11 04:00:00
日報

腦癇發作 要守望相助

分享:
 腦癇發作 要守望相助  腦癇發作 要守望相助

不少人印象中的腦癇症,是會突然倒地抽搐,其實如只是局灶性發作,表現大為不同,如不斷搓手、胡言亂語等,令患者尷尬焦慮之餘,旁人亦可能誤解而不敢上前協助。

國際腦癇日香港籌委會委員、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朱炎培表示,如大腦中腦電波出問題,或引發短暫性的功能紊亂,「因腦部不同部分負責不同的身體功能,因此腦癇發作時可影響身體不同部分,受影響的範圍和程度也有分別。據研究推算,香港約有7萬名患者。」此症成因主要是曾受腦部創傷、腦膜炎、中風、認知障礙症、遺傳等,自閉症、智障人士的患病風險較高。

局灶性發作較難察覺

腦癇症發作可粗略分為「全腦性」和「局灶性」,前者俗稱「大發作」,患者或咽喉抽搐大叫、全身僵硬、四肢抽搐、暈倒、因呼吸停頓令面部呈藍色、咬緊牙關,或會傷及舌頭、牙肉,甚至大小便失禁。一般維持1至3分鐘,回復知覺時或會感到矇矓,如剛睡醒般。

至於局灶性發作,國際腦癇日香港籌委會委員、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麗嫺指,「患者活動上或會面部肌肉抽搐、目光呆滯視線渙散、不由自主地重複動作如玩弄衣服、舔唇、咀嚼、搓手、奔跑;感覺上,手或面會有針刺或或灼熱感、嗅到異味、看事物會變形變色。還可能胡言亂語,而事後未必有記憶。」

Ad Block

不敢伸出援手

病人自助組織香港協癇會為了解公眾對腦癇症的認知,以及患者的生活狀況和對公眾期望,作出了問卷調查,國際腦癇局西太平洋區副主席、註冊社工熊德鳳指出,「公眾部分,有近四成人誤以為腦癇症僅會出現『大發作』的單一症狀;同時有一半人以為患者發作時將物件放入其口中是正確做法,情況令人關注;另有四成人遇到患者發作不會伸出援手,原因主要是沒有相關知識,或感到害怕。」
患者方面,香港協癇會主席趙康杰發表結果,「逾半患者在公眾場合發作會感擔憂和尷尬,也希望有人施予援手。至於如何幫忙,最多患者希望途人不要圍觀,保持空氣流通;其次是讓患者安全躺下,順其自然。此外,三成患者認為難以經濟獨立,亦有感晉升機會比他人低;四成人害怕出席朋友聚會;六成人怕成為家人負擔。事實上患者沒有發作時,與其他人一樣可正常生活,最希望可得到家人、朋友和僱主的支持,助他們融入社會。」

Ad Block

協助發作患者

若遇上患者腦癇小發作,可陪伴患者至清醒,如身處危險地方如馬路等,則要引導及陪同他離開。至於大發作,國際腦癇日香港籌委會委員、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關宗漢建議採用「守望相助」的方法提供協助。
「守」護患者:患者或失去意識,為他記錄發作時間和情況。

「望」清患者和環境:確保環境安全,移走危險物件,保持空氣流通;用衣物或軟物墊於患者頸下,避免頭部因撞擊而受傷。

出手「相」救:清除口腔內的異物,並以復原卧式助患者保持暢通呼吸。陪伴患者,待他恢復後向他講述經過。

Ad Block

尋求協「助」:若患者5分鐘後仍未醒或呼吸困難,要立刻叫救護車送院。

 腦癇發作 要守望相助  腦癇發作 要守望相助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