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2-10-24 11:33:26

專家籲採取措施免精神病污名化及歧視

分享:
心理健康

精神及情緒等心理健康問題,往往因為社會標籤及偏見,令患者受到歧視,帶來的影響甚至比病情本身更為巨大。最近來自全球的專家成立「停止心理健康污名化及歧視委員會」便提出,必須給患者權力及支持,幫助減少他們因患病而出現的恥辱感,從而減低病患造成的影響。

 

近10億人精神健康受損

根據統計,全球多達八分一人、即近10億人的精神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問題,而新冠疫情更令抑鬱症及焦慮症更為普遍。該委員會指出,疫情大流行後,精神病患發病率上升,更需要採取行動,提高社會對精神健康的認知,以減少歧視和偏見。

委員會指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士經歷雙重威脅,包括疾病本身的影響,以及恥辱和歧視的破壞性影響,患者往往被排除在正常社會之外,甚至被侵犯基本人權及面對不公義。

精神健康

全球多達八分一人、即近10億人的精神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問題。

避免負面詞語

專家們更提到,語言是帶來恥辱感的重要原因,一些帶有負面含意的詞語,例如「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或「精神障礙」(mental disorder),都可能貶低具有心理健康問題人士的價值,但這些都是記載於「國際疾病分類」(ICD)和「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的用語。因此建議使用以人為本的語言,改以「具有心理健康狀況的人」(person with a mental health condition)稱呼精神健康出問題的患者。

精神健康

建議使用以人為本的語言,改以「具有心理健康狀況的人」(person with a mental health condition)稱呼精神健康出問題的患者。

制訂政策聲明和行動計劃

委員會在報告中呼籲政府、國際組織、企業、學校、醫療保健提供者和媒體,立即採取積極行動,減少精神病患污名化及視情況,包括調整學校課程、工作參與和重返職場計劃,以及制訂政策聲明和行動計劃等,幫助具心理健康狀況的人士除去污名。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