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2-04-01 04:21:00
日報

預測風險模型+手機App 全面預防心臟病

分享:
心臟病

心臟病是全球成年人早逝的主要原因,心臟病和腦血管病亦是本港第三、四號疾病殺手。為減低相關的發病率,香港大學研發了首個適用於華人的個人化心腦血管疾病深度風險評估模型,預測患病風險;另外,新開發「心安你得」手機App,助患者了解自身情況,增加復康計劃的依從性,預防復發。

冠心病在港有年輕化趨勢,35至44歲男性患者每年上升2.2%,15至24歲更達10.7%。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蕭頌華教授表示,「研究發現心肌梗塞患者第一年內再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高,西澳洲有57.3%患者一年內再住院,本港亦有24%患者在兩年內再發生心血管事件。要預防復發,主要的風險因素中,低密度膽固醇最為可控,患者應控制低於1.4mmol/L,甚至1.0mmol/L以下。」

Ad Block
徐詩鈴

徐詩鈴指P-CARDIAC可準確預測如用藥或不用藥,何時會有心臟病發。

望減25%早逝風險

雖然醫學界有不少心血管疾病預測風險模型,但均未能精準預測本港情況。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及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博士指,「港大聯同香港特區創新及科技局,研發出心血管疾病預測風險模型——華人個人化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分數(P-CARDIAC),希望減少25%因心血管病而早逝風險,並以預測及預防的方法,管理患病風險。」P-CARDIAC分析醫管局超過18萬名患者的數據,透過逾90個共異變數如年齡、葡萄糖、慢阻肺病、嗜鹼性白血球等,精準預測發病風險。

須關注低密度膽固醇水平

避免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患者再次發病,一般要接受最大劑量他汀類藥物作治療。然而港大研究收集了逾1.8萬名港島西聯網由2003年至2016年相關數據,約七成人獲處方他汀類藥物,而當中僅約三成心肌梗塞患者接受治療一年後,低密度膽固醇可以達到國際指引建議水平。未能達標的患者,再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平均達三成以上。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副教授陳慧賢博士建議,「應密切關注和監察患者出院後的情況,以便適時調整治療方案,例如改用依折麥布或PCSK9抑制劑等藥物。」

「心安你得」

從「心安你得」介面,患者可簡易識別9項心血管風險因素屬高或低。

手機程式監察病情

為提升患者復康的依從性、減低再發病風險,以及幫助醫生監察患者的情況,港大研發出「心安你得」手機App。醫護會為患者輸入驗血後的數據如低密度膽固醇、糖化血紅素等,而患者則定時輸入血壓、心率,再配合手提心電圖儀器上載心跳情況,就可即時作出風險評估,醫患亦可同步掌握結果。若有跟進需要,系統會主動提醒醫生,及早介入。患者亦可從手機App得到護心飲食等復康教育資訊。蕭頌華續指,「疫情下不少患者缺席覆診,系統幫助患者自行監測病情,正好填補此真空期。同時有助醫生集中處理有需要的患者,提升效率。」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