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懶理主婦手 恐蔓延全身脫皮起水疱!
雙手痕癢、脫皮,甚至龜裂到疼痛,可能不僅是皮膚乾燥,而是有主婦手問題,對生活造成困擾。皮膚及性病專科醫生鍾文浩指,「主婦手是一種普遍的皮膚問題,受影響的人士並不限於家庭主婦。其症狀與某些傳染性皮膚病相似,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會惡化並波及全身。」
主婦手的醫學名稱為「接觸性皮膚炎」,可分為兩大類: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和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通常是由清潔劑、酒精或長期接觸水分等刺激物引起;而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則由特定致敏原引起,如金屬、香料、塑膠成分及防腐劑等。

鍾文浩指,主婦手症狀或與其他手部皮膚問題相似,例如手癬會脫皮,有機會透過直接接觸傳染。
惡化恐全身流膿水疱
主婦手症狀包括皮膚痕癢、乾燥、脫皮、紅腫等。如出現急性過敏,或出現水疱、流膿或強烈痕癢。鍾文浩建議,「這情況應立即求醫。因為可能指向更嚴重的免疫系統問題,如其他膿疱型的皮膚病,甚至在破損傷口引發細菌感染,導致蜂窩組織炎,因此需及時處理,以防病情惡化。」
有些患者長期接觸致敏原卻未及時處理,病情惡化的話,炎症可能蔓延至未接觸的皮膚,導致全身出現症狀,如脫皮、流膿和水疱等。
脫皮或是手癬易傳染
主婦手症狀可能與其他手部皮膚問題相似,例如具傳染性的手部真菌感染,即俗稱「手癬」,也會出現脫皮。鍾文浩指出,「不過,手癬患者通常較少伴隨流水,而且腳部通常同時有真菌感染(香港腳),一般可以透過刮皮化驗來準確分辨。」另外,手部濕疹和主婦手的徵狀類似,則須觀察患者在避開刺激物後,情況是否好轉來判斷。

主婦手患者不限於家庭主婦,而且清潔時所戴的膠手套也有機會導致情況惡化。
不限於家庭主婦
雖然主婦手並非遺傳病,但某些人可能會因為遺傳令皮膚屏障較弱,而更容易患上主婦手。鍾文浩強調,「主婦手問題並不僅限於家庭主婦。許多行業的從業員,如醫護人員、美容師和理髮師等,因頻繁接觸刺激性物質或化學品,也容易受到困擾。」
對於主婦手的治療,鍾文浩指出,首先要避開刺激物和致敏原,治療有以下方法。
‧外用藥物:如類固醇藥膏及非類固醇成分的藥膏,能有效減輕炎症。
‧系統性治療:在嚴重情況下,可能需要口服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
‧照燈治療:使用醫學用的紫外光燈來抑制免疫細胞的炎症。
戴手套先棉後膠
在清潔和打掃時,難免要接觸水、清潔劑等。鍾文浩建議,「患者在打掃時應佩戴手套,內層使用棉質手套,再戴上膠手套,能有效減少對皮膚的刺激。」此外,經常塗抹潤膚膏,特別是在接觸水或清潔劑後,能夠滋潤和保護皮膚。
網上流傳的偏方,如浸燕麥或用凡士林厚敷,鍾文浩認為,「燕麥成分確實有紓緩濕疹的功效,但建議使用已製成的產品,而非自行調配。凡士林厚敷則類似於醫學上的濕敷治療,可以塗上藥膏和凡士林,然後再加上棉質手套,加強藥物的吸收和保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