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無經常覺得胃氣脹悶、反胃、胃酸倒流,甚至食慾不振?除了消化不良等腸道不適之外,問題也可能與一種可以致癌的細菌——幽門螺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有關,尤其是7大高危族群,更不能掉以輕心,及早檢測和治療,才能降低日後患癌的風險。
九成感染者慢性胃炎
資料顯示,感染幽門螺旋菌後,近90%人都會出現慢性胃炎,但當中只有20%有明顯症狀,更有1%至4%人會患上胃癌,故此帶有此菌的人患胃癌風險是無感染者的6倍,原因是寄生在胃部黏膜的幽門螺旋菌,會分泌酵素分解胃內的尿素,從而產生氨與二氧化碳去中和胃酸,令其可以存活。
過去研究表明,九成胃癌患者都帶有出幽門螺旋菌,若在病變發展成胃癌之前成功清除細菌,就有機會終止病情惡化,所以檢測及治療幽門螺旋菌是防治胃癌的重要策略。

感染幽門螺旋菌後,近90%人都會出現慢性胃炎,但當中只有20%有明顯症狀,更有1%至4%人會患上胃癌。
七大高危族群
幽門螺旋菌可在胃內潛伏多年,引起慢性胃炎、潰瘍,甚至演變為胃癌,七大高危族群則更要警覺,以降低未來罹病風險,包括患有胃炎或腸化生、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相關性淋巴瘤、早期胃癌切除手術後、有胃癌家族史、曾接受胃部部分切除手術,以及長期醃漬、高鹽飲食或有吸煙習慣等人士。
聚餐可傳播
值得注意的是,幽門螺旋菌多經由口傳口或糞口途徑傳播,與家人朋友聚餐、經口餵食,以及飲用受污染的水源或食物,都可以造成病菌傳播。幸而現在有有效的治療可以清除幽門螺旋菌,而完成治療後亦需要再檢測,以確保細菌已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