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07-28 04:29:53
日報

蟹致敏原多達11種 診治須精準

分享:
蟹過敏 蕁麻疹

蕁麻疹是常見過敏反應。

貝類過敏是很常見的食物敏感,過敏者或一刀切將所有蝦、蟹、帶子、蜆等全數戒掉。中大醫學院針對蟹過敏的研究中,確認了11種致敏原,當中8種為新發現,精準診斷有助海鮮過敏者可在指導下進食不同的海鮮,改善營養攝取及生活質素。

研究確認的11種蟹致敏原
‧醛縮酶(ALD)*
‧糖原磷酸化酶 (GP)*
‧血藍蛋白(HC)*
‧熱休克蛋白質(HSP)*
‧蘋果酸去氫酶 (MDH)*
‧肌球蛋白重鏈(MHC)*
‧磷酸葡萄糖變位酶 (PGM)*
‧副肌凝蛋白(PM)*
‧精胺酸激酶(AK)
‧細絲蛋白 C(FLNC)
‧原肌球蛋白(TM)
(*為新發現)

adblk5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榮休教授朱嘉濠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梁廷勳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衛懿欣博士

(左起)朱嘉濠、梁廷勳、衛懿欣、周小姐。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榮休教授朱嘉濠指出,「蟹在動物分類中屬於十足目之下的短尾下目,例如松葉蟹、花蟹等。而帝王蟹(長腳蟹)雖然都稱作『蟹』,但牠與寄居蟹其實屬於『異尾下目』,經過不同的演化過程形成了類似的外形。」而是次研究涵蓋了花蟹、藍花蟹、青蟹、松葉蟹、大閘蟹和帝王蟹6種。

嚴重可致命

香港食物過敏患病率之中,蟹排行第二;當中主要致敏原為原肌球蛋白及精氨酸激酶。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梁廷勳表示,「若患者接觸到致敏原,會出現皮膚痕癢、蕁麻疹、嘴唇和眼部腫脹;較嚴重會屙嘔肚痛,甚至舌頭、喉嚨腫脹影響呼吸、過敏性休克等。」過敏性休克影響多個系統,包括皮膚、呼吸道、腸道和心血管等,須及時注射腎上腺素,否則可能致命。

發現8種新致敏原

過往貝類過敏的診斷,主要經皮刺測試和血液特異性IgE水平測試,惟試劑一般只包括松葉蟹的蛋白,導致有假陰性及假陽性的出現。中大醫學院希望找出更精準的診斷方法,研究由6種蟹的蟹鉗中抽取蟹肉,萃取其蛋白,並配合64名蟹過敏受試者的血清樣本作分析。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衛懿欣博士指,「結果鑑定出11種蟹類致敏原,8種為研究中的新發現。其中細絲蛋白C和血藍蛋白在蟹中常見,小部分人會對此過敏。」

adblk6

戒口個人化

由於帝王蟹在生物分類中有別於其他5種蟹,研究團隊為牠作出獨立分析,發現蘋果酸脫氫酶是帝王蟹獨有的特異性致敏原,致敏率達41.4%。衛懿欣續指,「結果顯示蟹過敏的特異性較高,例如對青蟹過敏但對大閘蟹不會等;需要制訂精準的過敏診治策略,包括個人化戒口建議等,避免不必要的戒口,提高生活質素。」

藍血蛋白過敏

17歲的周小姐自小已對多種魚類過敏,會出現蕁麻疹、痕癢、腹瀉等徵狀。團隊曾為她做皮刺測試指混合貝類呈陰性,過往也沒有貝類過敏史,惟兩個月前韓國旅遊,首次進食生章魚腳及小量醬油蟹及蟹膏,5至10分鐘內便嘴唇腫脹、喉嚨阻塞、頭暈等嚴重過敏反應,須即時返酒店用藥,幸而徵狀在15分鐘後消退。團隊再次分析下發現,周小姐雖血液IgE測試蟹過敏陰性,但對花蟹藍血蛋白過敏,與醬油蟹常用蟹種吻合。

adblk7

ADVERTISEMENT

立即關注👉 AM730 健康 Youtube Channel 健康事 HealthKeys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