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近年持續,不少人的健康意識亦有所提高。由於健身可在室內進行,又可鍛鍊身體,故許多港人常到訪健身室或於家中操練身體。骨科專科文浩然醫生提醒:「強化肌肉可維持關節健康,惟運動人士亦應注意安全,以免受傷導致得不償失。」
關節受損與肌肉量有關 操之過急為常見原因
強化肌肉不只可達致理想身材,更能使關節更加堅固。以腳踝為例,衰老可致肌肉流失,令包圍腳踝關節周遭的肌肉量減少,因此長者容易出現輕微「拗柴」情況。鍛練小腿肌肉則可穩固關節,減低扭傷的風險。雖運動能強身健體,隨著健身愛好者增加,因健身受傷而求診的個案比例亦隨之上升,而常見受傷部位包括肩膊、手腕及膝蓋。對此,文醫生指出不管是新手還是資深健身人士,亦常因操之過急以致受傷,他解釋:「不少新手剛開始健身時未能拿捏合適的運動量,容易於短時間內用力過度,出現疲勞性損傷。」同時現今網上運動教學影片盛行,新手觀看這些影片時或會忽略了運動要點而受傷。
延遲就醫可加重受傷情況 及早求醫找出受傷原因
除了新手外,較資深的健身人士也可能會因健身時增加舉重的負重重量等而導致受傷。文醫生憶述,曾有名患者於舉重時拉傷肩膀,抬起手臂時出現疼痛。惟他誤以為自己並無大礙,拖延了2至3星期後,才求診及進行磁力共振檢查,並發現附近肌腱有撕裂情況。猶幸該患者雖未及時接受治療,但因疼痛停止了健身活動,才避免撕裂情況惡化,否則可能需接受手術治療。
許多人誤以為關節受傷只是「小問題」,即使不求診,只靠服用消炎止痛藥亦能夠自行痊癒。其實大眾一般較難分辨受傷的嚴重程度,亦未必了解一些較重要的關節結構,如韌帶、軟骨或軟組織等受傷後也未必能自然康復。消炎藥只能減低發炎及減輕痛楚,無法治療結構性問題。故此,如受傷應及早求診,以接受合適檢查及治療。
防患於未然 健身宜做充足保護
部份人或擔心使用家中健身器材會容易受傷,文醫生表示:「較簡單的家用健身器材一般而言並不會增加受傷風險,惟應注意保持運動的正確姿勢及確保每次健身前做足熱身,減低因身體機能繃緊以致受傷的機會。」另外,運動人士亦應注意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增加運動量,減低過度使用或疲勞而發生的意外。儘管傷患已痊癒,也要恆常注意身體的柔軟度、協調性、關節活動幅度及肌肉力量等,能夠避免運動時意外受傷,防患於未然,可更享受運動的樂趣。
以上資訊由文浩然醫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