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港人每年曾遇詐騙,平均每人一年遭遇202次。
智能手機普及、電子通訊發達,為騙徒提供更多犯案渠道,而AI技術令詐騙手法更逼真,包括偽造短訊、聲音複製及身份冒充,小市民防不勝防。有機構發布《2025 亞洲詐騙調查報告:香港篇》,發現平均每年多達77%港人成為詐騙目標,每人每兩日就面對一次詐騙風險;13%人有金錢損失,平均失款6,798港元,遠高於東南亞平均水平。機構指,零散防禦已無法應對急速擴張的詐騙規模,必須推動政府、金融機構與電訊商合作,構建韌性防線。
全球防詐聯盟GASA(Global Anti-Scam Alliance)與防詐騙應用程式Whoscall於今年初線上訪問1,000名港人,並昨發布《2025 亞洲詐騙調查報告:香港篇》。結果發現,77%港人每年曾遇詐騙,平均每人一年遭遇202次,即每兩日就有一次風險。其中66%表示曾被成功詐騙,13%有金錢損失,人均損失6,798港元,總額估計超過53億港元;遠高於東南亞平均水平(約5,140港元),更超越泰國(約2,770港元)及菲律賓(約1,500港元)。
騙局已蔓延至社交平台
詐騙形式愈趨多元,除電話(59%)和電郵(46%)外,騙局已蔓延至港人日常使用的社交平台,包括SMS、WhatsApp及Instagram,利用用戶對平台的信任伺機詐騙。Z世代、千禧世代及有7至17歲子女的父母最容易遭遇詐騙,分別比例高逾七成半。
雖然詐騙手法層出不窮,但76%受訪港人自信能識別騙局,14%更聲稱「總是能識別詐騙」。 不過報告顯示,即使自認「總能識別」者,仍有不少人上當,他們在過去一年平均仍損失4,336港元。另外,82%Z世代表示對識別詐騙有很高的信心,但他們平均損失金額較高(9,656港元),遠高於X世代(2,163港元)。
近70%受害者曾舉報,但61%表示案件未獲跟進,導致「舉報疲勞」現象,削弱公眾信心。約七成受訪者期望政府、警方、金融監管機構及商業機構採取更積極行動,建立更強的集體防線。
GASA指,詐騙不僅侵害消費者,更動搖數碼信任、經濟穩定及個人安全,香港必須加強防線;呼籲政府、金融機構及電訊商合作,建議推出統一且長期的防詐宣傳、建立整合式受害者支援系統,並與電訊及科技企業合作,在詐騙接觸消費者前攔截;建立跨境數據共享平台及全球檢控網絡,以重建數碼信任,保障公眾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