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5-10-17 04:31:59
日報

本港醫療開支漲不停 年增8.6% 人均3.3萬元 較10年前飆八成 公共支出1300億 10年升逾一倍

分享:
頭版

本港醫療衛生經常性開支持續上升,2023至24年度的開支按年上升8.6%至2,512億元,相對本地生產總值(GDP)的8.3%,當中公共支出達1,300億元,較10年前的638億元升超過一倍;至於人均醫療衛生經常性開支為3.3萬元,在10年間增加八成,同期基層醫療方面支出比例佔整體29.3%,屬過去10年最高。醫務衛生局稱,公共和私人醫療支出均隨人口老化而增加,並受整體通脹、慢性疾病趨普及等因素影響,已推出不同措施應對將面臨不少挑戰的公營醫療系統持續性。

 

醫療開支

醫衛局發表2023至24年度《本地醫療衛生總開支帳目》,顯示本地醫療衛生開支流向。該年度本港醫療衛生經常性開支為2,512億元,較上年度撇除疫情相關開支增加近200億元,相對GDP百分比為8.3%。公共醫療衛生經常性開支該年度為1,300億元,佔整體51.8%,金額按年增加一成、較10年前的638億元錄得逾倍增長,主因包括長者人口增加、整體通脹,以及慢性疾病愈趨普及和年輕化、新醫療服務投入等,其相對GDP百分比與期內長者人口增長率同為約五成。

最新的人均醫療衛生經常性開支為3.3萬元,按年增加近2,000元,與10年前的1.8萬元比較就有八成增長。醫衛局副秘書長胡偉文稱,人均醫療開支只是整個香港醫療體系的平均數,「我同你都唔係要俾3萬幾」,而公共和私人的醫療支出都會隨人口老化而增加,趨勢快慢受到不同大環境因素影響,包括經濟發展、人口變化、改善市民健康情況成果、創新科技運用等。

adblk5
醫衛局總數據科學家(數據分析)徐麗卿 醫衛局副秘書長胡偉文

胡偉文(右)稱,醫療支出會隨人口老化增加;旁為徐麗卿。(鍾式明攝)

人口老化致醫療支出續增

醫衛局指,現時市民特別是長者高度倚賴公營醫療系統的住院和日間住院服務,所有年齡層和年滿65歲病人的總住院日次,公營醫院分別佔九成一和九成半,每名長者人口的醫管局人均服務成本,是每名非長者人口的4.3倍。胡偉文解釋,長者因住院服務較多而衍生更高支出,相比鄰近人口老化情況相若地區,本港醫療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比例都較低,證明本地醫療高效,並強調政府希望推動「早發現,早預防」,市民健康地長壽長遠有助減少醫院方面開支。

自願醫保佔住院保險市場三分一

至於私人醫療衛生支出,2023至24年度佔整體48.2%,達1,211億元,當中三成四用於門診、兩成四用於住院和日間護理。政府自2019年推出自願醫保計劃,截至去年底相關保單已增至142.8萬張,估計佔全港住院保險市場三分之一,帶動所有私人購買保險計劃的私人醫療支出金額增加,在第二、第三層醫療(第二層是專科門診、日間住院服務,第三層是較複雜的住院服務)和其他支出從10年前佔19.3%升至29.3%,即由75.4億元增至最新的198.5億元。

政府統計處推算,本港長者人口2036年中會增至244萬,2046年中更高達275萬,公營醫療系統持續性將面臨不少挑戰。胡偉文說,政府已推出不同措施應對,包括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推行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和擬立法改善私營醫療服務收費透明度等。

現屆政府持續發展基層醫療,2022年公布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基層醫療和第二、第三層醫療的開支比例,應達至3.5:6.5甚至4:6。在2023至24年度,基層醫療開支已按年增至29.3%,為過去10年最高,當中公共和私人支出分別佔兩成七和七成二,但第二、三層就仍以公共支出為主,與私人支出比例為6.2:3.8。醫衛局總數據科學家(數據分析)徐麗卿稱,比例增加反映基層醫療工作漸見成效,又預期基層醫療在經常性公共開支的比例會增加,即第二、三層佔比減少。胡偉文補充,現時沒有特定時間表要將佔比增至三成半。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