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局計劃在11個地點作防洪超前部署,鯉魚門及大澳在本世紀末或受較大影響(資料圖片)
香港踏入雨季,為應對極端天氣,發展局計劃在11個地點作「超前部署」,興建防洪設施等。局方指有信心可應對以往類似颱風山竹、天鴿、香港前年發生特大暴雨所帶來的大量洪水。
發展局識別了在26個低窪或當風地點,當中16個地區已完成沿岸改善防洪措施,其餘工程預料在2027或之前完成,包括大澳、元朗西等。局方還鎖定了11個地點有較高受災害影響的機會,及帶來較嚴重的後果。港島方面有西灣河(近西灣河碼頭)、愛秩序灣(近東區文化廣場)、小西灣(近港島東廢物轉運站)及柴灣(近柴灣公眾貨物裝卸區);九龍方面有尖沙咀東(近星光大道)、尖沙咀(近天星碼頭)、土瓜灣(近九龍城渡輪碼頭)、九龍灣(近工務中央試驗所)及觀塘(近觀塘渡輪碼頭);新界方面有青衣南(近工業用地)及將軍澳(近工業用地)。當局強調「堅守防線」,會在以上地點的沿岸位置、海岸位置後面、以至建築物前採取沿岸多層保護措施,包括興建擋浪牆、防洪牆、可拆卸式擋水板。
除了傳統擋水設施,當局還引入創新科技,包括有檢測機械人、清淤機械人、排水機械人等。即時緊急應對隊伍方面增至180隊,應急運作基地亦增加,會採用人工智能水浸監測系統,確保及時清渠、運送沙包等。
鯉魚門及大澳在本世紀末或受較大影響
鯉魚門及大澳是高風險地區,在很高溫室氣體排放下,發展局指此兩個地點有機會在接近本世紀末時受到較大影響,但「堅守防線」的做法大致仍可管控本世紀末的水浸風險。局方強調在本世紀中以後的時間,會「睇實呢兩個位」,審慎觀測氣候變化的長遠發展,以便日後決定長遠措施,例如是否需要透過「向海推進」的策略為這兩個地點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