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5-10-17 04:31:50
日報

調查︰一成人處月經貧窮 惟減換衛生巾 培幼會:長遠或構健康風險

分享:
培幼會 聖方濟各大學 香港月經貧窮現況分析

培幼會委託聖方濟各大學,共同進行首份全港性月經貧窮研究調查。(陳穎琳攝)

月經是女性生育功能與發育成熟的標示,也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但受部分守舊思想或宗教文化影響,令月經出現污名化。而女性每月均須為月經來潮置入生理用品,亦為基層女性造成一定的經濟壓力。有調查指發現,有來自劏房家庭的受訪者表示,生理用品開支導致經濟負擔加重,會盡量增加如廁次數,以減少衛生巾的使用;有部分受訪者亦會壓縮更換次數,甚至一日只換一次,遠低於家計會一日換6次的建議。

國際培幼會(香港)委託聖方濟各大學,共同進行《香港月經貧窮現況分析》,團隊於6至8月期間,以隨機電話訪問1,000名12至54歲本港女性;並於8至9月進行7場焦點小組訪談,對象包括女性劏房居民、食物銀行受助者,少數族裔、以及院舍少女等弱勢群體。調查結果顯示,每10名受訪者中便有1人因經濟拮据而難以購買月經用品;另有逾27%女性及近三成年輕女性因而須節省使用相關衛生用品。不少基層少女為減少用品消耗,會採取「頻密如廁排血」或「在衛生巾上加墊紙巾」等方式延長使用時間。

adblk5

聖方濟各大學兩名助理教授霍婉紅及馮家宜指出,據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建議,衛生巾應每4小時至少更換一次,即一日約6次。但調查卻發現約四分一受訪者每日僅更換3次月經用品,甚至有人一日只換1次,遠低於建議標準,可見「月經貧窮」對女性衛生與健康管理有着深層影響。另外,58%人感到在街頭公廁處理經期衛生有困難,包括廁所污糟、廁格空間太小等;且95.8%曾出現經期不適,卻有93.3%從未因而求醫。霍婉紅補充,逾六分一受訪者曾有與月經相關的感染或婦科問題,其中17.3%從未接受治療,或會形成隱性健康危機。

月經羞辱普遍 年輕群體受影響最深

除「月經貧窮」外,「月經羞辱」現象亦普遍。近三分二受訪女性曾經歷月經相關負面評論,近四分一表示對月經感尷尬;更有49.6%因而帶來身心困擾,甚至有表示「寧願自己不是女性」,情況以12至24歲年輕女性群組中最為嚴重。而在18歲以下受訪者中,34.8%對月經感到尷尬或羞恥,比例亦為各年齡組別中最高。

來自葵涌劏房街坊會的焦點小組受訪者陳女士指,每月須置入自己及女兒的衛生用品,開支實在沉重。「我會在減價時買也,曾試過上網買,但就擔心質量問題……經期時,我會盡量減少外出,頻繁上廁所排經血,以減少更換;但女兒年紀小不懂節省,加上流量又大難以控制,負擔就更重。」她又表示自己有經痛問題,奈何醫療費太高,一般只靠止痛藥和止血藥緩解。

adblk6

建議增設月經用品自動販賣機

為減輕本地少女及女性「月經貧窮」及「月經羞辱」情況,培幼會本地項目及倡議助理總監林沛盈指建議,政府應將月經用品納入綜援等扶貧政策,作恆常支援;並加強新近投入服務的「樂研站」對月經健康評估及相關諮詢服務的宣傳。同時於院校、公共洗手間、商場及港鐵站增設供應月經用品的自動販賣機。面對月經羞辱,林沛盈則強調應將月經健康納入中小學課程,內容涵蓋生理、心理及月經污名等議題,並將月經相關心理影響融入現行的情緒支援機制,正視經期為女性帶來的情緒困擾與心理壓力。培幼會亦正計劃推行為期1年的月經用品支援計劃,為500名18歲以下、面對經濟困難的少女按季度派發衛生用品。

adblk7

ADVERTISEMENT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