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人認為安老服務業的從業員較年長,變相是另類「以老護老」,但也有年輕人懷著一份熱誠入行,在服務長者的同時,也能引入新世代思維,期望帶動安老業隨時代同進步。年僅33歲的註冊社工潘綺薇,憶述中學會考那年同住伯伯因病突然離世,母親與婆婆當時情緒崩潰和感到無助,令她萌生成為社工的念頭,及後到大學修讀社工時亦持續做義工。她透露,當時已較享受參與有關長者的義工服務,特別是有一次涉及長者殯葬的活動,使她覺得服務長者就像「夕陽天使」、可陪伴他們走過最後的人生,故兩次實習都選擇長者服務,畢業後就投身安老服務業至今。
記者:羅庸軒

潘綺薇觀察到,中心長者普遍較接受年長員工,因此年滿60歲的同事只要有一定體力,中心仍會續聘。(吳康琦攝)
投身安老服務業已11年的潘綺薇,目前在禮賢會沙田長者鄰舍中心擔任中心主任。從工作學到如何細心、仔細留意長者需求和從長者角度出發提供服務,而非單純從職員角度決定內容,她說不時都會提出嶄新想法和思維,同事起初都表達抗拒,但當理解到對長者有益、不會增加太多工作量時,又會逐漸接受。她舉例說,精神健康近年備受關注,建議為長者續會時進行情緒問卷調查,有同事認為會見每名長者都很花時間,在深入溝通後終取得共識並成功推行。
引入拳擊班 長者變拳王
調查結果更為中心活動設計提供寶貴參考,發現很多精神健康受困擾的都是體弱或行動不便長者。潘綺薇遂建議引入美國一套能改善柏金遜症和中風的節拍非接觸式拳擊,並與其他機構合作組成顧問團隊,設計出適合華人長者的治療性拳擊課程。她笑言最初同事都質疑「咁新,做唔做到㗎」,但後來慢慢看到長者心情變得更開朗、上肢能力有改善,以及聽到長者的回饋,就開始慢慢建立起信心。
憑著這些活潑的新思維,潘綺薇獲選為安老服務傑出員工獎的得主之一,反映受惠長者及中心對她的肯定與認同。

日間中心引入治療性拳擊課程後,長者漸變開朗。(受訪者提供)
年長員工更明白長者心態
現時在日間中心共事的同事中,不乏較年長的員工,潘綺薇了解到55至59歲的中年人仍具能力與熱誠,即使退下來後未必想重返全職職場,但有興趣參與義工服務,形容他們更享受義工生活,「既學到嘢亦可以幫到人。」目前中心聘有多名年滿60歲的員工,發現他們與長者溝通方面更具同理心與說服力。她提到有長者曾抱怨報不到中心旅行團,及後發現年長同事會明白對方的心態,只要氹一下便能成功安撫他們,「年輕同事講5句都未必安撫到。」故此,年滿60歲的員工只要體力上應付到,中心也會傾向繼續聘用。
利用樂齡科技協助服務發展
安老服務需求增多,需要應用新科技協助令服務得以延續,效果更事半功倍。潘綺薇在科技應用上也是走在最前線,她認為既然政府有資助可申請,便思考如何引入樂齡科技;終引入智能耕種機、透過平板電腦使用的認知訓練系統,以及手握力測試儀等設備。她憶述,同事初期都抗拒引入新科技,擔心要在繁忙的日常工作外花時間學習和使用,因此建議先在中心周五的物理治療環節應用,並把科技融入日常訓練與服務流程,最終獲同事認同,「只要幫到長者就覺得好。」
此外,對於部分認知障礙長者純粹坐著、看著平板電腦訓練未必有效,甚至會因屏幕反光而感到不適,難以集中精神訓練,潘綺薇更提出可結合3D打印技術,把訓練項目製成實體工具,提升長者的互動與認知刺激,有助加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