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2022-07-01 04:30:08
日報

香港運動員屢創佳績 霍啟剛:受惠政府增撥資源 與內地交流提升水平 林大輝:冀更多運動納精英項目

分享:
張家朗

張家朗去年在東京奧運,為香港贏得回歸後首面奧運金牌。

何詩蓓

何詩蓓在多個游泳比賽奪獎,為香港創下歷史。

去年是香港運動界豐收的一年,香港代表團於東京奧運贏得1金2銀3銅佳績,其中劍擊運動員張家朗贏得的男子個人花劍金牌,更是香港回歸後首面金牌。現場見證奪金一刻的香港東京奧運代表團團長貝鈞奇形容,運動員的成績是回歸25周年最大喜訊。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霍啟剛則相信,受惠於政府增撥資源,加上與內地交流日增,都有助提升香港運動員水平。體院主席林大輝則期望可將更多運動納入精英體育項目,當局亦可在新發展區預留土地供體育發展。
 

adblk6
東京奧運香港代表團

貝鈞奇形容,香港運動員創下歷來最佳成績,振奮人心,是香港回歸25年來最大的喜訊。 (港協暨奧委會圖片)

貝鈞奇去年擔任東京奧運香港代表團團長,見證香港運動員創下歷來最佳成績。他受訪時也難掩喜悅,「好興奮,尤其是去年親身帶奧運健兒,發揮出好好水平,大家都好努力。」他又形容,運動員的好成績亦振奮人心,不少市民都追看運動員比賽直播,「這種氣氛是前所未有,是香港回歸25年來最大的喜訊」。

張小倫:早年公眾難接觸劍擊運動

張小倫投身劍擊運動近20年,去年亦終一圓奧運夢。他坦言,早年大眾接觸劍擊運動相對困難,「當時很少劍社,只能靠學校的劍擊隊,但所學都係好基礎。」而他初到體院訓練時,劍擊仍未成為精英項目,每個劍種只得兩條劍道訓練,「好迫好迫」。

隨著香港劍擊隊屢獲佳績,除吸引到更多人參與劍擊運動,亦為劍擊爭取到更多資源。張小倫指,體院現在有12條劍道,每項劍種佔4條。市面亦越來越多劍擊會,令公眾更容易接觸劍擊運動。而運動員一舉一動亦獲更多公眾關注,他的社交平台亦不時有市民留言打氣,「多咗人支持,自然就想打好啲成績報答佢哋。」

體院每年撥款 十年間2億變7億

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立法會議員霍啟剛認為,港隊近年成績不斷突破,與政府在10年前決定投放更多資源有關,如政府給體院的撥款於近10年間由每年2億增至7億元,全職運動員數目由約200人增至500多人,專業團隊如教練、營養師和心理學家也增聘了人手。

他亦指,回歸以來,香港運動員與內地運動員交流愈見緊密,內地運動員、教練和相關輔助人員來港服務亦大大提升香港運動員技術和競賽水平,不少香港運動員在內地集訓,並可與國家隊交流學習,「國家支持亦是港隊一大優勢」。

香港體育學院主席林大輝則表示,運動員的出色表現有助提升市民的國家觀念和身份認同,「未必一個成功商人、政治家可以改變到、做到;反而一個運動員的運動成就可做到。」

adblk7
霍啟剛

霍啟剛建議加大誘因,以鼓勵發展商在項目加入康樂設施。

林大輝

林大輝(左二)促請當局在新發展區預留體育用地。 (體院圖片)

體院 劉詩穎

香港與內地運動員交流越見緊密。圖為國家田徑運動員劉詩穎去年到體院試玩室內賽艇。

體院增建新大樓
啟德體育園料2024年啟用

香港於2008年協辦北京奧運馬術項目時,一度徵用體院用地;體院及後獲撥款18億元改建設施。體院現時亦正興建三層高的新設施大樓,設兩大世界級訓練場館、升級精英訓練科技中心,並加建新體育旅舍。而面積達28公頃的啟德體育園亦於2019年開始施工,將建造一個可容納約5萬人的主場館、容納約1萬人的室內體育館和5,000人的公眾運動場,最新預計於2024年陸續啟用,料可趕及粵港澳合辦的2025年全運會。

林大輝強調,體育運動不能滿足現狀,須向前發展。他期望體院未來將更多運動納入精英體育項目,並讓更多運動員成為全職運動員。惟現時沙田體院已達到飽和狀態,最後一幅地也用於興建新大樓之後,已無能力再擴展。他建議政府可在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等新發展項目中預留土地,供體育和文化發展。

冀運動人才專業化

霍啟剛亦希望當局增建多用途綜合型、合標準的場地,並可加大私人發展商誘因,鼓勵在發展項目加入更多康樂設施,包括佔地不多但非常有趣且適合香港發展的非傳統運動。

他同時建議當局改善資助安排,包括資助非傳統運動。而運動員的待遇和福利亦須進一步完善,並推動大專院校作特別收生,為準備退役和退役運動員提供多元出路。當局亦應提供資源予教練、裁決、賽事籌備人員、運動科學專業人員及其他運動相關專業人員,做好培訓及認證的工作,以支持香港運動人才專業化。

朱定文 李晉熙 張小倫

運動員留言:

  • 2022北京冬奧短道速滑運動員朱定文
    「除咗有體院資助,亦可以到內地達國際標準嘅冰場訓練,同當地運動員、教練互動交流;否則北京冬奧資格都未必攞到……冬季項目可能仍有很多路要行,尤其係令項目普及化,令多些人有機會學呢個項目,同埋要多啲設施。」
  • 2016里約奧運羽毛球運動員李晉熙
    「社會同政府都越來越支持運動員。以前有師兄因為屋企條件,或者社會覺得做運動員無前途而中途放棄。佢哋都同返我哋講,如果嗰陣時係而家咁樣就好啦!」
  • 2020東京奧運劍擊運動員張小倫
    「所有運動員都需要支持、鼓勵,多咗人支持,自然就想打好啲成績報答佢哋。」
回歸25周年本地體壇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