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1-06-28 12:30:00

胰臟囊腫要做手術嗎?

分享:

近年多了市民做體檢,偶然會在超聲波或電腦掃描發現胰臟長了個囊腫(俗稱水泡)。根據文獻上的不同研究,胰臟囊腫在成年人口的發病比率約為百分之二至十,在亞洲人、年長者、肥胖或糖尿病患者較常見。

胰臟囊腫的種類繁多,除了由胰臟炎引起的「假囊腫」(Pseudocyst),大部分屬於「腫瘤性」囊腫(Cystic neoplasm),主要可分為漿液性囊腺腫瘤(Serous cystadenoma),黏液性囊腺腫瘤(Mucinous cystadenoma),及胰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IPMN),後者又可再分為主胰管型(Main duct IPMN)及分支胰管型(Side-branch IPMN) 。

由於胰臟「腫瘤性」囊腫有可能演變成胰臟癌,常有病人很緊張地拿著超聲波或電腦掃描報告問醫生需否立即手術切除,以防癌變。胰臟囊腫必須謹慎處理,但也不必過於擔心,大多數由體檢發現的胰臟囊腫屬於良性,可先做詳細的檢查判斷囊腫癌變的風險,再決定需否手術切除。

胰臟囊腫的癌變風險取決於囊腫的性質,黏液性囊腺腫瘤癌變的風險比較高,而主胰管型胰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癌變風險更高,這兩種囊腫一般都會建議手術切除。分支管型胰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的癌變風險相對較低,大部分可以定期影像觀察,但有些特徵會顯示癌變風險增加,如直徑大於3公分、囊腫內有固體結節或囊腫引致主胰管擴張,則可能需要手術切除。漿液性囊腺腫瘤癌變的風險最低,大部分只要追蹤即可,當囊腫不斷增大或引起症狀時才考慮手術。

處理胰臟囊腫棘手之處,是影像上未必能準確區分囊腫的性質。磁共振掃描(MRI)是評估胰臟囊腫最好的影像檢查,醫生可以從磁共振掃描特徵估計癌變的風險,也是定期追蹤的最好方法。另一種檢查是透過內視鏡超聲波引導,用幼針去穿刺胰臟的囊腫,抽取液體去做化驗及病理檢查,幫助分辨它是屬於哪種腫瘤,但這是入侵性檢查,醫生會根據臨床判斷決定是否需要做內視鏡超聲波穿刺。

萬一體檢時發現胰臟腫囊,不用驚慌,應盡快諮詢醫生進一步了解腫囊性質及癌變風險,有些只需要定期影像觀察,若癌變風險較高者則可以透過手術切除及早治療,防患於未然。

Ad Block

撰文: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

潘冬平

潘冬平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