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1-05-04 04:30:00
日報

抑鬱症治療發展

分享:

香港精神科專科學院去年一月的情緒健康普查發現,19歲或以下受訪者,有近六成(57.1%)出現中度至嚴重抑鬱症狀,遠高於其他年齡層;其次是20至29歲有兩成多(23.5%)。抑鬱病初期,只要保持心境開朗、勇於面對困難、積極尋求幫助,大部分輕度抑鬱症都可以「不藥而愈」。若然情緒持續低落、提不起勁、了無生趣、失眠、焦慮、沮喪、食慾不振,甚至乎萌生尋死的念頭。這個時候,必須接受藥物治療。
 

抑鬱症藥物治療主要提升患者大腦內血清素、腦腎上腺素及多巴胺。七成患者服用抗抑鬱藥物3個月內慢慢康復,但仍然有三成患者治療效果未如理想,多年來科學家尋求更有效治療方法。

科學家發現抑鬱症患者的共通之處,大腦左前葉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C) 活動不足,患者左腦的理智分析能力,不能有效調節右腦的情感起伏,因此慢慢形成抑鬱症。

1985年英國醫生Dr. Baker首先使用高頻率磁場直接刺激大腦,但治療效果未如理想。幸好Baker教授拒絕申請專利,讓世界各地科學家積極研究腦磁激治療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2008年美國食物及藥物局核准使用腦磁激治療「抗藥性抑鬱症」。其後科學家集中研究使用高頻率(10Hz,近年使用20Hz)脈沖刺激DLPC,激活神經細胞,得到良好效果,改善病人情緒,各國政府相繼核准使用腦磁激治療抑鬱症。現時亞洲各地包括星加坡、台灣、日本、南韓等都積極使用腦磁激治療「抗藥性抑鬱症」。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