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1-05-21 13:45:00

共通能力 

分享:

新型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一年多,人們漸漸習慣社會的新常態,而這片逆境反而加速大家思考如何應對社會未來的挑戰。疫情期間有社企迅速應變,以不同的方式繼續協助社會不同階層;有教育工作者堅持「停課不停學」,以創新的方式在線上及線下繼續教學。這兩年的生活雖然艱難,但亦反映了在多變的世界,創造和創新能力、解難能力、協作能力和想像力的重要性。

 

早在千禧年代,不少學者已提出在全球化、資訊科技發達及人工智能進步的影響下,在未來的世界裡將有不少傳統工種會被取代,而社會需要的技能也與傳統工業社會有所不同,因此漸漸出現「21世紀技能」、「通才」這些概念。最近教育局更新課程指引,希望教育界騰出更多課外學習時間,增加學生的其他學習經歷,其中一個原因亦是要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為未來社會作好準備。

 

21世紀技能不是嶄新的概念,而教育界其實已在不同層面作好準備。學校舉辦多元化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從中學習與人協作、溝通,提升創意、解難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在課程設計上,近年由教育界推動的STEM亦希望打破科目的界線,讓學生能透過跨科學習,培養共通能力之餘,也體驗如何成為未來社會需要的「通才」。

 

縱觀近年社創及教育界都不斷變革,由向弱勢社群直接提供資源上的支援,漸漸明白到為青少年好好裝備,迎接未來社會挑戰是更重要,因此很多社企都不單培訓青少年的專門技能,反而是從提升他們的共通能力入手,而且漸見成效。 

Ad Block

 

我最近在香港卡巴迪聯盟及學校工作時都思考著同一問題,就是當我們漸漸掌握提升青少年共通能力的方法,但又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成效如何呢?從傳統的學習評估和回饋角度來說,比較直接的方法是以分數或評級去判斷他們能否達標、有否進步,但在共通能力的評估上,我們絕不能以「A」來評估青少年及學生的創意、解難能力等等。現時依靠的方法是由他們的導師透過觀察,以質性的描述來評價他們。究竟共通能力是否只能透過主觀的評價來判斷,有沒有較有系統的方法來衡量?

Ad Block

 

香港在這方面的研究並不多,反而外國多年來都積極探索一些方法,有系統地評估個人的共通能力,最近兩個合作伙伴教育燃新及教育大學向我的團隊介紹了一個網站 https://www.skillsbuilder.org,該機構用不同的步驟(Steps)來判斷個人在不同領域上的共通能力達到什麼「階段」,例如在解難能力上,”I complete tasks by following instructions” 是Step 0,達到Step 7的解難能力應能 “I explore complex problems by building my understanding through research” ,而最高階的解難能力Step 15是 "I implement strategic plans to solve complex problems and draw out learning to refine those plans over time" 。雖然達到這些描述與否,某程度上沒有客觀標準,但至少不再是天馬行空的概念,而是提供了一些較具體的說法讓僱主、教育工作者及社工等作參考。

Ad Block

 

我認同需要有一些「工具」來協助社會明白共通能力是什麼一回事,而人與人之間在共通能力上的差異亦不是完全沒有客觀標準,這些「工具」能協助我們了解自己,也能反思自己的不足,以及為自己訂下一些改善目標。大家有興趣,不妨一起研究一下!


作者簡介:

羅旭光,香港卡巴迪聯盟聯合創辦人,與拍檔鄧偉文(Wyman)在香港推廣南亞熱門運動卡巴迪,期望以體育運動為媒介促進文化共融,幫助少數族裔和本地青年互相交流。

更多資料:http://www.sie.gov.hk/go/kabaddi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