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7-12-14 06:00:00

因勝而敗

分享:

二千三百多年前,在巴爾幹半島西岸,今天希臘西部和阿爾巴尼亞南部的地區,有一個叫伊庇魯斯(Epirus)的王國。公元前280至275年,在具有卓越軍事才能的國王皮洛士(Pyrrhus) 領導下,伊庇魯斯成為古希臘最強大的王國、羅馬共和國稱霸亞平寧半島的主要障礙。

公元前280年,皮洛士西征羅馬。他率領一支由二萬五千名步兵和二十頭戰象組成的大軍,在意大利南部的Heraclea和羅馬軍隊開戰。羅馬軍隊抵擋不住戰象的兇猛衝擊,被伊庇魯斯軍打敗。羅馬士兵傷亡七千,被俘二千。不過羅馬軍隊也有很強的戰鬥力,絕非不堪一擊;伊軍雖勝,在戰役中也損失慘重,傷亡共四千人。

翌年,伊羅雙方在Heraclea北方的Asculum再度交戰。皮洛士繼續依靠戰象的優勢,並且仗著有利地形,再次打敗了羅馬軍。在這場戰役裡,羅馬士兵傷亡六千,而伊軍也損失三千五百人,其中包括幾乎全部主要將領;皮洛士再次為他的勝利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羅馬人雖然在兩次戰役中都打敗了,且有重大傷亡,但他們在戰事結束後可以馬上補充兵員,士氣未受太大損害;反而遠征海外的皮洛士,由於沒有兵力補充,雖打了勝仗卻元氣大傷。打完這兩場「勝仗」,皮洛士已沒有能力再跟羅馬對壘。雖然他在接著數年攻佔了西西里島上一些城堡,但已是強弩之末,不能繼續推進他的霸業,終於在公元前275年放棄在意大利的所有領土,黯然退回伊庇魯斯。

在Asculum戰役之後,有人祝賀皮洛士打勝仗,皮洛士便回答說:「再打一場這樣的勝仗,我要孤身返回伊庇魯斯了。」後來,「皮洛士式勝利」(Pyrrhic victory)便用來表示代價沉重的慘勝。贏了一瑒「皮洛士式勝利」,卻大傷元氣,得不償失,因而走向衰敗,這樣的事例,歷史上屢見不鮮。

英明的戰略家,不但「不打無把握之仗」,即使有必勝的把握,還要計算打勝仗的成本和效益:如果明知最多可贏得「皮洛士式勝利」,不如不打。當然,更根本的問題,是為甚麼要打仗?解決矛盾紛爭,打仗往往不是唯一的辦法,而且不是最好的辦法。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