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1-10-11 04:30:00
日報

扶貧不能等運到,滅貧不是形象工程

分享:

當貧窮問題不再是個人的不幸或不足,而是一個社會結構的現象時,以為置之不理,任由貧窮人口自求多福,便可以激勵貧窮階層努力在社會階梯爬升,或者最後被自然淘汰,這個假定在西方社會經歷幾個世紀的發展過程,已經清楚被證明是錯誤的。造成貧窮的一些社會結構性問題,包括歧視、資源及機會被壟斷、社會流動機會閉塞、階級結構固化,這些都是資本主義社會難以自我克服的問題。自由放任的市場甚至會令這些問題進一步惡化,須透過各種社會政策、服務、積極的行政干預、制度性的再分配才可以舒緩。

如果社會及政府對廣泛存在的貧窮問題態度冷漠,或者以為可以讓時間來慢慢調和,最終結果便可能出現如南美那種大規模而且長期存在的貧困階層,貧窮世代相傳,也對社會的治安及穩定造成長遠的、無法扭轉的損害。最近這幾十年在國際社會的幫助下,很多拉美貧困地區及後發展地區在面對赤貧的時候,也採取了一些較為積極的扶貧政策,但往往因為政府決心的不足,也因為長期社會矛盾而形成的政治不穩定,小修小補的措施不足以舒緩問題,長遠的政策方案又經常反覆及難以持續,因而無法避免因為貧富差距及不平等激化其他更嚴重的社會病變,例如幫會活動、販毒及黑色市場。有不少研究者都慨嘆,貧窮引起連鎖反應,在這些地區已經成為社會的病變毒瘤,徹底消滅的前景十分暗淡。

香港作為一個富裕的城市,雖然赤貧問題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但除了個人不幸或不足造成的貧窮之外,結構因素造成的貧窮問題仍然未能解決。政府也確認貧窮人口高達百萬,這些年來這數字沒有明顯降低。而在中國大陸,沿海城市的一片榮景,掩飾不了城市邊緣族群的廣泛存在,而內陸地區的貧窮問題,農村經濟的長期滯後,也不是政治宣傳可以否定。政府在面對貧窮的現實時,等運到與搞形象工程都不是有效處理貧窮問題之道。

扶貧不能等運到,滅貧不是形象工程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