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0-03-31 13:00:00

新冠肺炎疫情下,香港政府還可以做什麼?

分享:

香港政府在應對疫情已做了一些工作,從初期的入境限制、到成立「防疫抗疫基金」,到最近的「社交戒嚴令」。然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演變成全球流行病、本港本地新增病例大幅上升,政府可做、應該做的還有更多。

首先是必須堅持「保人命高於保經濟」的思想並採取有力手段。內地能在兩個多月扼制疫情,是以「近乎舉國戰時戒備」、高壓封城及停工停學一段時間為代價的。現在回望,這個代價是一劑值得吃的猛藥。反觀香港政府,在前期過於擔心疫情衝擊經濟,想在保經濟和抗疫中間取平衡,因此抗疫意識和措施力度都沒有用最高檔,「呼籲多、管控少」,使得「馬照跑、舞照跳」。加上修例風波後,政府的威信降低,因此出現隔離人士戴手環外游、普通市民照常外出、大批海外人士抵港而等無採取相應措施等事情。政府直到最近幾日才推出加強對戴電子手環的入境人士的監測、對餐飲業、六類娛樂場所採取限制措施及進一步收緊入境政策,頗有些後知後覺。但願亡羊補牢猶未晚。

其次是應該豐富對各行業的支援。現在已經有「防疫抗疫基金」和資助口罩生產線等政策,這些都是直觀、應對短期所需的政策。但疫情後段至結束後,社會經濟運作模式必將發生深刻變革,政府應有遠見並給予支持。比如,支援企業加快智能化轉型、在勞動密集行業場所進一步推廣AI;支持發展各類網上業務,包括線上辦公、線上醫療、線上零售等。支援政策應既包括對企業的支援,也包括對個人的支持(比如派發學習券等)。

最後,政府應該以這次疫情為契機,改善社會風氣,重新為施政得分。正如上面提及,部分隔離人士對強制居家隔離令的輕視、包括此前的打劫廁紙等行為,從深層說,是因為去年修例風波後,社會的法治根基、市民守法守規則的意識受到動搖。這次疫情也使得歧視內地仿佛更理直氣壯,例如餐廳不招呼內地人等。政府應該以抗疫為機會,在頒佈政策時帶上崇尚法治、守規則的導向,宣導是非和白,改善社會風氣。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楊田田

(本會提倡價值多元,故任何本會會員發表之文章並不代表本會立場。)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