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1-10-08 04:30:00
日報

未知生,焉知死?

分享:

人類對死亡的恐懼源於無法掌握死後世界,難以想像自己「不存在」的狀態。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一語道出對死亡之知的可有可無,反而「生」才是最值得重視。香港資深法醫馬宣立(圖中)經常在工作上接觸死亡,他接受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恒傳感言》訪問時慨嘆,目睹過很多突然離世的個案,既然人不能決定何時死亡,亦無法選擇死亡方式,何苦在生時為瑣事跟家人或同事過不去?

有趣的是,「生」與「死」往往緊密連繫,如何看待死亡影響著在世的生活態度。西方基督教強調永生的盼望,死亡只是回歸上帝的懷抱,既然現世只是匆匆過客,為何要執著於那隨時朽壞的事物?佛教亦認為死亡並非終點,提出「輪迴」觀念,今生的「善惡業」會影響來世。對穆斯林而言,沒有鬼魂,也沒有「輪迴」,死亡只是身體和靈魂如同沉睡在墓地靜待「末日審判」,所以不必害怕死亡。

本港有機構推行「生死教育」,鼓勵大家不要忌諱談論死亡,並為死亡作預備。有參加者向親友唸出「遺言」,盡訴平日沒法表達的道謝、道歉與道別;「瞓棺材」的死亡體驗讓人帶着或感恩、或遺憾、或歉疚走過人生最後一程。「生死教育」最重要的意義是藉死亡反思生命,認清人生的追求和優先事項。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伊比鳩魯(Epicurus)曾說:「活得好和死得好的藝術,是同一回事。」(The art of living well and the art of dying well are one in the same.)正視生命,理解死亡,讓我們能更充分體驗活著的美好。

未知生,焉知死?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