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1-07-21 04:30:00
日報

殖民地教育功利 但沒有意圖「奴化」學子

分享:

殖民地管治早期,政府確實不重視教育,在那個時代,平等普及的教育觀念也未生根。到政府以比較積極的態度來處理教育問題時,從香港作為一個通商口岸的觀點,開始發展一套以殖民地宗主國語言為主體及功利取向的教育制度,也不令人意外。但各方面的證據都顯示,二次大戰之前的教育發展,基本上沒有以壓抑本土文化及矮化中華文明為目標,也從來沒有一套強制推行的標準課程以掩飾及扭曲歷史事實,更談不上要以殖民地宗主國的政治權勢來奴化本土學生。
 

到七十年代之後才推行免費的普及教育及積極發展大專教育,可能起步比較遲,整體的目標也比較功利,但對教育制度及課程的多元討論,從一開始便已經存在,對華話教育也從來沒有壓抑。歷史課程雖然迴避了一些近代及當代的中國歷史,但也不至於不容許討論,學校以外的非正規教育也從來沒有這方面的禁區。


或者可以批評,長期以英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的政策,不正反映殖民地教育的取向嗎?對於這個說法,首先不能把「殖民地教育」與「奴化教育」混為一談。港英政府早期的教育工作,以訓練本地精英為主,要為殖民地政府培養參與管治的本地人才,精通英語及能理解英國文化及價值觀,自然是重要的考慮。但從1877年總督軒尼詩的說法也可以理解,以英語作教學語言的官學制度,包含了功科的經濟發展考慮。跟着一百年,港英政府也沒有壓抑華文教育,甚至有幾位總督十分積極推廣華文教育。


去到八十年代時,香港九七回歸的前途已經決定,政府也推動過發展中文教科書的措施。但香港社會的經濟結構反過來卻令很多辦學團體,甚至家長傾向選擇英語教育。當年有名校意圖改以中文作為主要教學語言的時候,港英政府也表明會支持,但積極反對及推翻有關建議的,反過來是學生的家長及社會人士。如果這便等同「奴化教育」,敢問今天在中國大陸很多家長一窩蜂把子女送去學習外語,是否可說成是主動選擇被奴化?
周三、五刊登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