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財經
2019-03-13 06:00:00

港元觸及弱方保證又如何?

分享:
近日港元轉弱令金管局出手「接錢」。(資料圖片)

近日港元轉弱令金管局出手「接錢」。(資料圖片)

語文的奧妙,在於用字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如聯繫匯率的「強方保證」和「弱方保證」,令人聯想起「強」「弱」之別,前者似乎暗示一切向好,後者聽起來負面悲觀得多。若果將用字改為「A方保證」「B方保證」,我相信報道的篇幅和頻率會減少幾成。
 

近日港元又再觸及「弱方保證」,傳媒為求增加點擊率,用上「告急」、「救市」、「衝擊」等字眼,又日日報道金管局接幾多億元的沽盤,一片危機四伏的氣氛,口吻恍如九七重臨,可以話係無中生有的極致。

先講一些基本知識。經歷過亞洲金融風暴,1998年聯匯制度重要改革之一,是將貨幣基礎的定義拉闊,由流通貨幣、銀行總結餘、外匯基金票據和債券三者組成。第一筆是市場上的紙幣硬幣,好易理解,第二筆是銀行體系在金管局的儲備,第三筆比較難明白,是由金管局發行由美元支持的政府債,在港元短缺之時,銀行可抵押持有的票據和債券向金管局借港元,用意是防止利率波動,兼且增加狙擊港元的難度。

隨著聯儲局加息,總結餘這一筆數由2015年尾開始下跌,由逾4,000億元,跌至今天的逾760億元。同一時期,票據和債券的金額就由不夠8,000億元,增加至超過1萬億元。一減一加,貨幣基礎在過去幾年其實沒有大變,只是其中分布有異而已。

為甚麼?除了之前在這裡提及的「管到水浸」假說(即銀行做生意面對更多限制),我認為有另一個故事。港息跟美息有距離,投資者賣港元買美元「走資」,港元轉弱金管局「接錢」,貨幣基礎下跌,正常情況下同業拆息(HIBOR)之類的利率會上升,消除兩地息差。不過,有票據和債券這一招在手,金管局可以透過發行這些有息收的資產,吸走部分銀行體系的總結餘,減慢剛才形容的情況,讓港息循序漸進上升。港息升得慢,港元屢次觸及「弱方保證」,可以看成金管局有意為之的效果,僅為聯匯制度正常運作下的現象而已。

將港元現象解讀成「股市樓市即將出現危機」,也正好跟現實相反。制度的原意,正正是將加息波幅壓低,讓投資者慢慢適應,減少利率抽升對資產價格的衝擊。

好無奈,危機末日之說永遠更有市場。若果我將這篇文章的標題,改成「港元轉弱預示風暴將至」,再將內容加鹽加醋講些陰謀論,點擊率肯定多N倍!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