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財經
2019-05-06 06:00:00

不能輸入外地醫生的邏輯謬誤

分享:
香港的醫生需求嚴重不足。(資料圖片)

香港的醫生需求嚴重不足。(資料圖片)

跟大家分享四件真人真事(起碼報紙是這樣說): 

第一單,一位媽媽帶孩子到醫院看病,抽血檢查後,她身後有人無意間聽到兩位醫生對話。女醫生大聲問男醫生:「到底有沒有換針頭?」男醫生卻說,「這個應該沒有甚麼,就扎了兩三個而已」,原來男醫生同一支針「循環再用」。
 

第二單,一位女童接受S形脊椎調整手術後終生癱瘓。後來法庭判決醫院一方在手術前後都有疏忽,在手術前醫院沒有為女童父母充分解釋風險,在手術後院方又在女童情況還未穩定時,就早早把她轉到普通病房。 

第三單,一名出生僅七星期的嬰兒因出現疝囊必需動手術,醫生卻錯把膀胱切除。孩子的泌尿系統遭到了無法挽回的損害,今後一生都要佩帶人工導尿管,往後更要面臨一系列的手術。 

第四單,一名男子在接受「通波仔」手術後,導線末端斷裂留在血管,醫院初時評估後認為不需要取出,其後發現導線較原先估計要長,再施手導管手術後仍未能取出導線,最終要為病人進行開胸手術。換言之,這「通波仔」手術是買一送三。 

第一單發生在廣州。男醫生的醫護知識的確讓人震驚,不少人看到新聞後的第一個反應是:醫療事故一單都不能多吧!這就是為甚麼我們不應該讓大陸醫生來港行醫的原因! 

好,就不輸入大陸醫生吧。但香港的醫生相較需求嚴重不足,我們重回殖民地時代的舊制,讓英聯邦註冊醫生可以免試來港執業吧?不過,原來第二單醫療事故是發生在馬來西亞。同樣邏輯,我們不應該讓英聯邦國家醫生來港執業。 

你可能會話:十隻手指有長短,我們只讓「高等」的英聯邦國家註冊醫生來港執業(如英國和澳洲)不就可以了?原來第三單那位主治「男仔最痛」的醫生是英國人。根據同樣邏輯,所有外來醫生都不應該來港執業。 

不能輸入外來醫生,我們只好靠本地出產。不過,原來第四單是發生在香港的呢!同樣邏輯,我們是否不應該讓本地出產的醫生在本地執業?

我不是撩交嗌,亦不認為不應為醫生的質素定下門檻,我只是想指出,以一單醫療事故的新聞就帶出不能輸入某國醫生的政策結論在邏輯上是講不通的。你會話,不斷發生醫療事故的地方代表著當地醫生的質素普遍不足,我不會驚訝數據亦是這樣說(雖然那些看到第一單新聞後,就大喊不能讓大陸醫生來港的人,從沒有拿出這樣的證據出來)。即便如此,以往我們有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醫生免試來港執業時,為何又沒有人大聲疾呼為民請命呢?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