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財經
2019-03-18 06:00:00

新加坡經驗:保障投資者,還是市場先行?

分享:

自從2014年起,新加坡股市的退市數量超過了上市數目,到了去年,一共有15間公司上市,集資額只有7.1億新加坡元,連香港零頭的零頭也不到,但卻有19間退市,截至去年12月31日,上市公司的數量是741間,相比起2010年最高峰期的782間,足足少了41間。
 

擁有芝華仕品牌的敏華控股,2010年來港重新上市。 (互聯網)

擁有芝華仕品牌的敏華控股,2010年來港重新上市。 (互聯網)

如用市值來比較,它的上市公司總值只有975億坡元,炒埋不夠一碟,和2014年相比,其日均成交量,只有2007年高峰期的一半。


為甚麼這麼多上市公司退市?很簡單,股價低,成交少,不如私有化。


其中香港人最熟悉的莫過於「敏華控股」(1999),它在2005年在新加坡上市,2009年退市,2010年在香港重新上市,從2012年至2017年間,純利從3億元,增加至17.5億元,去年上半年純利也有6.7億元。


以上說法,好像順理成章,但卻又衍生出一個邏輯性的問題:股價低,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以香港近來一隻有名的股票「中國鼎益豐」(612)為例子,其市值高達285億元,夠高了吧?但卻因此而被證監勒令停牌了。


也許可以簡單點說,股價低,對股民有利,因為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到相同的投資品,但這卻對發行人不利。像「中國鼎益豐」這種股票,在新加坡市場是不可能存在的。


事實上,新加坡股市對投資者的保障較為嚴格,老千股比較少,雖然也不是沒有醜聞,例如在2017年,Keppel Corporation就其巴西子公司涉嫌賄賂,支付了4.22億美元,作出庭外和解,但這相比起香港股市的整盤假帳上市,只是小兒科。


這難免會問出第二個問題:究竟股市是賣家市場,還是買家市場?股價的高或低,老千的friendly or not,對於整個股市或投資者,是有利,還是不利?


正如前文,新加坡對於投資者的利益保障較佳,但上市公司則用腳來投票,新加坡公司如「偉業控股」(1570)、「正力控股」(8283)、「興華港口」(1990)、「勝捷企業」(6090)等等,紛紛轉來香港上市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