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財經
2017-10-23 06:00:00

股民如何應對主板DQ

分享:
港交所DQ上市公司的造法惹爭議。圖為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資料圖片)

港交所DQ上市公司的造法惹爭議。圖為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資料圖片)

「拭目以待」,兩個多月前,華多利(1139)被DQ後,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被問及會否勒令更多主板股票除牌時如此回應。

華多利被除牌,原因是其資產未能帶來足夠的收入和盈利,難以維持可行和可持續的業務。聯交所「替市場行道」,既為保障投資者,也為保持香港市場的聲譽。

上星期,徐家健在友報兼論行為金融學和華多利股價暴跌,質疑以股民損失換取市場聲譽是否值得。

今日我換個角度,以股民身份問一個實際問題:買股票,如何避免買入下一隻華多利?

聯交所似乎是改變了遊戲規則,從此會在主板以業務表現為由不定期DQ股票。雖然沒有明確準則,但除了業務前景,資產比例、業務增長和盈利表現等都是可以觀察到的數據,在網上一查即得。

知道華多利的各種業務特徵,花點時間或能推測主板那些股票DQ呼聲較高。

我利用網上的股票篩選器,搜索主板上一些特徵跟華多利相似的股票,發現的確有好幾隻(姑諱其號)碰巧在華多利被DQ後明顯下跌,反映市場已開始「消化」聯交所的新作風。

換取聯交所聲譽的代價,不只華多利直接蒸發的3億元,更包括為疑似下一輪DQ股票帶來的間接損失!

有趣的效果,是投資者一向只留意藍籌國企的基本因素,但經過聯交所今次雷厲風行,二三四線股票的基本因素也突然變得重要起來。除了周顯大師提到的增加實質業務,公司對做靚盤數甚至作弊的動機亦同時增加。 

我做的搜查很隨便,要認真做的話有3點要小心留意。

第一,華多利是主板的「第一滴血」,從一個例子得出的推斷未必可靠,要摸清楚聯交所DQ背後的準則,需要等多幾隻股票中招;

第二,我只利用可以量化的指標,不排除聯交所會同時參考公司年報內文、相關新聞等其他資訊,這些「文本分析」要額外花工夫處理;

第三,也是最令人憂慮的,是聯交所根本沒有甚麼準則,採用的是因時制宜式的監管,觀察到的數據根本不能作準,令投資者防不勝防,擔心買錯聯交所認為有問題的股票(傳統重磅股則沒有這個風險)。

更極端的情況,是原來業務表現根本只是一個DQ藉口,聯交所針對個別業界人士才是主因。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