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是指腸腔內黏膜表面的隆起病變,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大腸息肉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而且一部分會有惡變傾向,發展為大腸癌。大腸息肉在病理上可分為錯構性息肉,炎性息肉(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病等炎性腸病所引致的息肉),增生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為臨床中最常見,包括管狀、絨毛狀及管狀絨毛狀腺瘤,此類息肉均有癌變的機會,尤以絨毛狀息肉為甚,被稱為癌前病變。另外腺瘤癌變率也與體積有關,體積愈大,癌變機會愈大。
小的息肉一般無症狀,多於大腸內窺鏡檢查發現,待發展至較大時會出現便潛血,鮮血便或大便習慣改變等徵狀。
大腸息肉的診斷主要靠大腸內窺鏡檢查,一般息肉會於發現時即行切除。根據息肉的大小、數量及形態,醫生會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包括活檢鉗切除法、高頻電凝圈套切除法或黏膜切除法,如果息肉體積太大或懷疑癌變,則可能需要行施行外科手術治療。
因為大腸息肉的臨床症狀少,容易忽視或漏診,所以凡出現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狀者,又或直系親屬中有多發性息肉或大腸癌,也應做大腸內窺鏡檢查。而切除了息肉的患者也應該根據息肉的病理類型定期進行大腸鏡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