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瀉」(Chronic diarrhoea) 一般指大便長期軟爛,超過四個星期,並且每天超過三次。主要病因包括「腸易激症候群」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及「發炎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後者有「克隆氏症」(Crohn disease) 及「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兩大類。其他發病原因還有多種「吸收不良症候群」(Malabsorption syndromes) 和一些「慢性傳染病」(Chronic infections)。
「腸易激症候群」屬常見都市病,與精神壓力有關;可引致長期腹瀉現象,其他病狀還有「腹絞痛」(abdominal cramp) 和「便秘」(constipation)。「發炎性腸病」則屬免疫系統毛病,患者的免疫力攻擊自己的腸道黏膜,在華人社會並不多見。
「甲狀腺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 乃常見「內分泌毛病 」(endocrine disease),「甲狀腺荷爾蒙」(thyroxine) 分泌增加,病徵包括體重下降、心跳、手震等問題,患者或會有長期腹瀉現象。
糖尿病病人神經線易受破壞,或影響控制腸道的「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 nerves),腸胃蠕動變得非常活躍,同樣可以引致長期腹瀉。
「乳糖不耐受症」(Lactose intolerance) 在華人社會較多見;患者未能消化「乳糖」(lactose),奶類食品可引致肚瀉。西方人較易患上「乳糜瀉」(Coeliac disease),屬「自體免疫系統病」(Autoimmune disease) 的一種,含「麥膠」(Gluten) 食物可引免疫反應,攻擊自己的身體組織,令小腸黏膜受損,引致肚瀉;避免進食含「麥膠」食物,可控制病情。
不少藥物可引致腹瀉,例如治療便秘的瀉藥,還有治療「痛風」(gout) 的「秋水仙鹼」(colchicine),也包括多種「抗生素」(antibiotics)。
持續腹瀉,大便有血,體重下降,或有發燒,甚至有脫水現象,應立刻求醫,安排驗血驗大便,並考慮內窺鏡檢查,還需排除「大腸癌」。
處理慢性腹瀉,必須先找出病因,對症下藥;胡亂服用止瀉藥,並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