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直腸脫垂,是指直腸黏膜或直腸壁全層,甚至乙狀結腸從腸腔脫垂出肛門外的一種情況。脫肛可根據直腸壁的捲入程度分完全脫垂和不完全脫垂。
脫肛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多見於體質虛弱的兒童和老年人。脫肛主因與神經調節功能失常和發育缺陷有關。患者可能因盆腔支持組織發育不全,而不能對直腸承擔充分支援作用;也可能因營養不良、多次分娩、習慣性便秘或體力勞動強度過大,以致腹壓過高,骨盆底組織鬆弛,失去對直腸的固定作用,引起直腸脫出。
患病初期於排便時會有腸道組織脫出,但便後能自動縮回肛門內。隨着病情加深,患者在咳嗽、蹲下、打噴嚏,甚至在負重步行時,腸道組織也會滑脫於肛門外,而且組織不易縮回。黏膜脫垂引起直腸套疊亦會產生墜脹感。若脫垂組織不能縮回,可引致發炎腫脹,增加黏液分泌,刺激肛門周邊皮膚引起痕癢,嚴重者更會有潰瘍出血。
外科手術為脫肛的主要療法,若直腸黏膜脫垂,患者很多時也有痔瘡問題,微創痔瘡環切手術能一次把問題解決。如果脫肛是因結構性問題或盆腔肌肉鬆弛引起,便需要進行手術矯正。手術可分為腸道切除和直腸固定兩類。直腸脫垂切除術可經肛門進行,將脫垂的腸道切除並於肛門接駁,腹部並無傷口,此手術一般用於老年患者,但復發率高達三成。直腸固定手術一般能以微創方法進行,醫生於腹部透過幾個小切口把直腸重新固定,不需要切除腸段,而且復發率更可低於一成。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