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07-30 12:30:00

髖關節炎四大類各有因由 延遲治療影響自理及活動能力

分享:
髖關節炎

髖關節由大腿骨頂的股骨頭(球狀)及盆骨上的髖臼(圓窩狀)組嵌而成,屬關節(Ball-And-Socket Joint),連接軀幹和大腿,是人體最大的關節之一,作用是支撐人體的重量,令我們可以穩定地站著、步行、活動下肢(即包括臀至大腿、小腿至腳掌)。如果髖關節出現炎症而造成疼痛、關節僵硬而活動不順,可嚴重影響日常最基本的下肢活動包括穿鞋、著襪、剪腳趾甲等,甚或變得寸步難移,令身心大受影響,因此絕不應輕視或強忍而延遲治療。

髖關節炎常見以下四種,包括:

  1. 原發性退化性髖關節炎:好發於50歲以上人士,患者部分有著關節炎家族病史,另也有些人則是本身先天髖關節發育異常,例如患有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英文簡稱DDH),當出現過重或需要長期於日常提取超越身體負荷重物,隨年月就會嚴重耗損股骨頭與髖臼之間的軟組織,再加上生理上自然老化,於是每當活動相關位置時,就會因產生摩擦而造成疼痛及僵硬。然而,也有些原發性退化性髖關節炎的個案是成因不明
  2. 繼發性退化性髖關節炎:一般是因自體免疫疾病例如最常見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併發。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引致髖關節的關節膜發炎,而炎症又會侵蝕周邊的軟骨及骨骼組織,如不及時治理,到後期已受損的地方已不可逆𨍭,即使本身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最終受控制,惟日常仍然持續會受繼發性退化性髖關節炎影響
  3. 創傷性髖關節炎:主要是由於髖關節遭受一連串或反復多次的創傷、骨折或脫位而引致;
  4. 骨枯引發的髖關節炎:骨枯的正式名稱是骨骼缺血性壞死,臨床個案多源於:多次運動創傷或其他意外令髖關節骨折及脫位而誘發;以及長期的酗酒、服用高劑量類固醇,或患有鐮狀血球症、潛水病、血管發炎、血管收窄而引致。當骨枯發生在髖關節,可破壞股骨頭結構而令其塌陷,繼而令髖關節的轉動受阻並會因此而磨損周邊軟骨,於是造成髖關節痛楚及下肢僵硬。骨枯引發的髖關節炎,患者甚或有可能出現患肢縮短而致長短腳。

當出現可疑疼痛而求醫,醫生會檢閱求診者病歴、出現症狀的情況、臨床檢視髖關節活動幅度受影響的程度及照X光,若懷疑髖關節的軟組織等有問題,或需照磁力共振作進一步檢測。當確認是髖關節炎,也要確診是原發性退化性,抑或是繼發性,還是骨枯引起,以制訂適切治療方案,當中包括保守治療(涉及服藥緩解疼痛,配合減重、物理治療及正確使用枴杖或助行器)以及手術治療。

adblk6

作者為香港港安醫院—荃灣骨科顧問醫生陳子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