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1-03-23 14:15:00

判斷因果是非的門檻

分享:

在教授心理學入門的課程時,筆者總愛給學生一些是非題,藉他們對是非題的回應,帶出我們日常的心理判斷跟學術對因果是非判斷的距離,而近日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及其後發生的死亡個案,市民大眾及專家對這些事件的判斷的差異,正好反映我們日常判斷跟科學判斷因果是非的門檻是不同的。

 

當專家回應疫苗接種後死亡的事件,考慮因果關係的門檻相當高,例如本身已有長期病患的,無論曾否打疫苗,也有可能在生活日常的某一天病發,市民大眾多即時聯想兩者很可能有關係,但專家需要時間觀察評估,如心臟病的病發不治個案在曾接種疫苗的群眾是否較一般未接種疫苗的群眾有更高的病發比率,而目前的數據並沒有如此顯示時,專家是不會輕易判斷疫苗接種跟死亡有關的(correlation)。而說疫苗接種引發死亡這種因果關係(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更需要進一步排除所有其他可能引發個案死亡的因素(extraneous factors),門檻就更高了。

 

過往筆者曾介紹心理學中測試兩個變項是否相關及是否存在因果關係的研究方法,研究相關(correlation)可以分析現存的兩個變項(接種疫苗及病發率)的資料數據,但要判斷因果關係(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便需要做實驗(experiment)了,研究員需要在研究過程中控制大量影響參與者病發率的元素、評估參與研究潛在的健康風險,細選自願參與研究的人士,隨機分派(random assignment)他們到接種疫苗及接種安慰劑組別,觀察接種後短、中、長期反應,再比較兩組的發病率差異,才可了解因果,在沒有這些證據之前,不會輕易說接種疫苗跟死亡有因果關係。唯現今科學/醫學研究都有後高的道德標準考慮,當我們提出研究方法時,如評估參與研究者的潛在風險是可能引發死亡,那研究員隨機分派自願參與研究的人士去接種疫苗組肯定引起巨大的道德爭議,現實中很難實行,因此,從研究中確切證明接種疫苗引至死亡,幾乎不可能!

Ad Block

 

過去,筆者給學生的作答的心理學是非題,都基於學術研究的標準,例如「我們只用人腦的10%」,是很多同學從媒體吸收認同卻並沒有科學證據支持的,答案便是「非」了。除了科學角度解說外,筆者也愛用香港行之已久的法律原則去解釋如何定義是非對錯,如果我指控某人犯了法,舉證的責任全在我,而某人在未經審判定罪之前都必須假定為無罪,只有在我提出的所有證據都達到毫無合理疑點,才可說某人是有罪的,可惜,這套堪比科學的是非判斷法治準則,在當下已被香港政府破壞殆盡,只有在合乎管治者的心意下,那套專家認可的門檻才會被抬舉,否則,怎會一再連證據都未搜夠,便強行提告扣押和拒保?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