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19-11-20 04:30:00
日報

慢性痛症:「痛」定「思痛」

分享:

問世間,痛是何物?直教生死與共。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而「痛」往往在每個階段裡,都畫上令人刻骨銘心的記號。到底痛的定義,是否正如喜劇電影內的經典對白,「由外到內,再到返外」呢?
 

根據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ASP)對痛之定義,痛是「與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的不愉快感覺和情緒體驗」。換言之,潛在但未發生的損傷,以及不愉快的情緒,都是痛楚的因與果。而負面情緒,更會令痛症病人,對引致痛楚的活動產生恐懼。結果生理、心理和社交,皆受痛症帶來的惡性循環影響。

痛症按持續的時間,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多於3個月)。腰背拉傷和關節受傷,是常見的急性骨科痛症。因受傷組織,會在治療下逐漸復元,所以有九成急性痛症,能夠在3個月內痊愈,餘下的卻變成了慢性痛症。在香港,慢性痛症影響近三成人口,而常見痛症的首三位,皆由骨科疾病包辦:依次為關節痛、肌肉痠痛和腰背痛。

慢性痛症的成因眾多,但與痛症沒有及早處理,反而「由外到內」不斷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有關,最終導致大腦對疼痛反應出現過敏化(Central Sensitization),「再到返外」產生慢性痛楚。單靠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即旨在找出病變而作出治療,未必能夠根治痛症。近年醫學界普遍認同,治療慢性痛症,需結合生理、心理和社交三方面,藉着改善病人心理和社交因素,協助他們早日重投工作及社交生活。

痛既是感覺,又連繫着情緒,兩者都無法從身上徹底除掉。然而,你卻能夠選擇去管理痛症,與痛同行,而非受它支配。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