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1-01-22 04:30:00
日報

拆解皮膚癌

分享:

皮膚是身體上最大器官,同樣可以出現癌變。皮膚癌當中的非黑色素瘤皮膚癌位列第八常見癌症,單在2018年皮膚癌個案有1,107宗。非黑色素瘤細分為基層細胞瘤(又名BCC,常發於頭頸和鼻)及鱗狀細胞瘤(又名SCC,常發於臉部、手及前臂),鱗狀細胞瘤較基層細胞瘤具入侵性;高度惡性皮膚腫瘤則要數極迅速早期擴散的黑素瘤皮膚癌(Melanoma)。

色素沉著基層細胞癌常見於本地華人(佔BCC個案中的60%),卻罕見於西方人;黑素瘤皮膚癌於本地華人多發於手掌、足底及甲床等位置;卻常見於西方人軀幹及腿部。手術和放射治療在治療基層細胞瘤及鱗狀細胞瘤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徹底手術切除是最理想治療黑素瘤皮膚癌的方法。而對於不能接受手術切除的病人,化療也是可行的方案。以往晚期黑素瘤病人死亡率非常高,近年發展蓬勃的BRAF、MEK基因抑制劑和針對黑素瘤的免疫治療均為病人帶來曙光。

香港人屬皮膚癌中等風險群組,很多人以為皮膚癌只是白種人的問題,其實不然。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市民應時刻注意防曬措施同時留意身體皮膚變化。防曬措施包括:避免上午11時至下午3時作長時間戶外活動;戶外活動應穿戴長袖衣物、帽子及太陽眼鏡;塗抹防曬指數最少SPF15及PA++防曬產品和在長時間停留戶外、游泳或出汗後每2小時重新塗上防曬產品。對比皮膚變化可參考ABCDE原則:A(Asymmetrical)不對稱生長;B(Border)周邊呈不規則形狀;C(Color)顏色變化;D(Diameter)大小直徑超過6毫米;E(Evolving)有變大跡象。若發現皮膚變化和上述ABCDE原則任何一項吻合,或皮膚出現無故潰爛、痕癢或出血時,請務必從速求醫,因為這些都有可能是皮膚癌的警號。


作者為香港防癌會癌症預防\早期探測小組委員會主席應志浩醫生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