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代超人的分歧
James Gunn執導的全新《超人》已經上映,這位超級英雄再次踏上全新旅程。由1978年首集開始,銀幕上的超人不僅僅是穿上紅藍制服、飛天遁地的漫畫角色,亦可以從歷代電影中,看到導演與演員對這位超級英雄的理解,以及不同時代價值觀。
最為人熟知的,無疑是1978年由Richard Donner執導、Christopher Reeve主演的《超人》,這個版本的超人是冷戰時代下的理想化產物,力量強大,品格端正,是美國主流社會想像中「正義化身」的典型。這種英雄形象在當時獲得極大共鳴,填補民眾對政府與現實世界的不信任與焦慮。
然而踏入廿一世紀,這種理想化的英雄形象漸漸顯得脫離現實。2006年,由Bryan Singer執導的《超人:強戰回歸》延續Reeve時期風格,就連演員Brandon Routh的外形與氣質也刻意模仿前人。然而這個超人,是個從宇宙歸來後發現世界已不再需要他的孤獨者。Brandon Routh演繹的超人哀愁、渴望歸屬、如身處失落時代的幽靈。Singer 拍出英雄的失語與脆弱,強大卻充滿無力感,世界是否需要「超人」成為故事主旨,暗暗回應美國在911事件後的創傷。
2013年,黑暗風格見稱的Zack Snyder接棒執導《超人:鋼鐵英雄》,由Henry Cavill接棒演超人,是一位在地球長大、從小被告誡不要展示力量的異鄉人。他既強大又迷惘,既想融入人類社會,又被迫面對自己的神性與孤獨的角色。Snyder將超人處理得近乎如希臘神話中的神祇,不斷暗示其受難與拯救的意像,尤其在續作《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中,超人已經擁有無可質疑的強大力量,結果造成災難。這個版本的超人變得更黑暗,更壓抑,這種處理令人難以理解。
上述三代超人,在精神內涵與時代氣質上有著明顯的分歧,Reeve是英雄的浪漫想像,Singer呈現千禧年後英雄角色的情感真空,Snyder的超人則是受困於自我與世界間矛盾的神性存在。若想重溫歷代超人電影的變化,探索DC的影視宇宙──包括8月底推出的《和平使者》第二季──就可以到HBO Max的「DC系列」一次過睇晒。(文:何阿嵐) Now TV原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