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娛樂
2021-06-21 04:30:00
日報

《狂舞紐約》 載歌載舞視聽撼動

分享:

多得《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 2016),令觀眾重新愛上歌舞電影,但歌舞片涉及音樂、歌曲、舞蹈、戲劇等元素,製作成本和難度比起平常的劇情片高得多。《狂舞紐約》改編自百老匯得獎音樂劇《In The Heights》,由舞台搬上大銀幕是一大挑戰,交在曾經執導《舞出真我》系列和《我的超豪男友》的朱浩偉手上,為我們帶來極富娛樂性,又具寓意的視聽撼動。

別以為《狂舞紐約》只是重複《舞出真我》系列的方程式,相比起以「比舞」為大前提的《舞出真我》系列,《狂舞紐約》有著更宏大的主題,製作和規模更完全是一項巨大工程。

新移民愛與夢同行
《In The Heights》音樂劇於2007年在外百老匯首演,翌年在百老匯公演,並且獲得東尼獎13項提名,當中更奪得4項大獎,包括:最佳音樂劇、最佳原創音樂等。原來的音樂劇長達兩個多小時,而且人物眾多,電影版刪減了部分歌曲,在角色上也有所取捨和添加。

原來音樂劇的英文原名,其實是指紐約的華盛頓高地,那是美國著名的移民社區,當中包括:多明尼加裔、拉丁裔、愛爾蘭裔、意大利裔、猶太裔等的移民,他們先後來到美國追尋各自的夢想。

主角Usnavi與弟弟Sonny在華盛頓高地經營家人留下的小雜貨店,他夢想能夠闖出一片天。Usnavi的好友Benny在車行工作,車行老闆Kevin為了女兒Nina的學業作出不少犧牲,但Nina其實有著不一樣的想法。Abuela是高地裡德高望重的長者,彷彿是區內眾人的祖母,她一向把Usnavi當作自己的親孫兒般照顧。在高地裡,有來自不同地方的移民,他們各有各的夢想,在逆境和被歧視下,學習自強不息,並且在患難中,互相照顧與扶持。

向經典歌舞片致敬
《狂舞紐約》是一部打破種族隔閡,充滿愛心與關懷的電影,由美籍華人導演朱浩偉掌舵,訴說這個移民追夢的故事,也別有一番意義。或許,我們身處香港,未必能夠完全明白故事中人物離鄉別井,闖新天地時,所遇上的種種難關,但卻或多或少會被當中人物的遭遇和情節所感染,令我們思考新移民或少數族裔在大城市所面對的境況。

這是一部必定需要在大銀幕觀賞和享受的電影,導演和幕後團隊在歌舞場面設計上,花了極大心思,不少場面更是充滿驚喜。筆者尤其喜愛眾人在泳池中關於抽獎彩票一幕,全體總動員在泳池載歌載舞,跟《Footlight Parade》(1933)那水中芭蕾舞相呼應,據說這場戲足足花了3天時間才順利拍攝完成。後段一場兩男女在大廈外場的歌舞,令人聯想起佛烈雅士提於《Royal Wedding》(1951)那場天花板跳舞。也許,看畢《狂舞紐約》,我們大可以找回從前的經典歌舞電影來欣賞,細味和發現這類型電影的美學與精妙呢!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