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信逆境自強和不輕言放棄的個性,曾經感動不少觀眾。

電影版的《阿信的故事》講述阿信多段童年經歷,年紀小小就要打工養家。

電影公司Sedic希望透過重拍《阿信》,讓年輕一輩學懂知足常樂。

《阿信的故事》正值三十周年再推出電影版,令當中的正能量可傳承下去。
《阿信的故事》在三十周年推出電影版,到底基於甚麼原因要重拍這套經典之作?事隔30年,《阿信》放諸今日社會還有甚麼參考作用?年輕一輩觀眾又該如何看待「阿信」精神?
拍攝《阿信的故事》電影版的Sedic電影公司表示,重拍《阿信》是因為深受311地震災民的堅毅意志所感動,他們克服難關、努力活下去的精神跟阿信不謀而合,電影公司因此覺得現今正是適當時機讓世人重看《阿信》,好讓當中的正能量傳承下去。跟劇集闡述阿信一生的處理不同,電影版集中講述阿信的幾段童年經歷,包括7歲的她第一次離家到木材店當家傭,之後遇上教她讀書識字的逃兵,以及她自告奮勇到加賀屋米店當家傭等。新版小阿信由初登大銀幕的濱田茲音飾演,她的樣子帶有農村女孩的質樸氣質,陽光般的笑容則十分討好,而演第一代小阿信的小林綾子則勝在目光炯炯有神、堅毅無比,兩位新舊版小阿信可謂各有特色。有趣的是,「第一代阿信母女」小林綾子和泉萍子亦有參與這次電影演出,她們分別飾演加賀屋媳婦和加賀屋慈祥敦厚的老太太。
「阿信」反映日本民族性
《阿信的故事》一劇於30年前在日本播放時引來極大迴響和共鳴,阿信艱苦的經歷和排除萬難的精神曾經感動無數觀眾。阿信生於明治時期、一家十口的赤貧農家,年紀小小就因為打工養家而輟學,一生歷經多次大大小小的苦難:關東大地震、二次世界大戰、長子戰死沙場、因營養不良而流產、丈夫自殺等,但她從不怨天尤人,反而樂觀、堅強面對每一次的逆境。阿信堅毅不屈、刻苦耐勞的個性正正是戰後日本人的生活寫照,而阿信從平凡女子成為顯赫創業家的奮鬥過程,亦反映了日本近代的經濟縮影:由戰後物質匱乏的困境到工業急速發展,再躋身成為經濟強國,那些見證著日本從戰後的貧窮艱苦走進經濟起飛年代的勞苦大眾,自會對阿信的故事產生強烈的共鳴和自我投射。
越洋感動香港觀眾
《阿信的故事》於1984年在香港播放時同樣引發了一股「阿信」熱潮,劇集之所以能越洋感動香港觀眾,是因為當時的觀眾大都經歷過貧窮和苦難,很多生於四十至六十年代的人也曾吃不飽、穿不暖,他們住過木屋和板間房,深明無瓦遮頭和無書讀的滋味,而他們的勤奮和拼搏精神造就了香港的工業、電子製品業以及八十年代金融業的蓬勃發展。這群人跟阿信一樣憑著努力捱出頭來,同樣是促進社會繁榮的幕後功臣,所以不難理解為何阿信逆境自強的故事能深深感動他們。
阿信於今日社會發揮的作用
正如劇中83歲的阿信對孫子說:「你們這一代人不懂甚麼叫貧窮。」生於物質富裕、不愁溫飽年代的年輕一代,當然不會如上一輩般輕易代入阿信的經歷,但《阿信的故事》中呈現的逆境自強和不輕言放棄的態度,卻是放諸四海皆準、永不過時的人生智慧。諷刺的是,往往物質愈富足,人便愈難感到知足和幸福,現代人應從阿信身上學懂何謂知足常樂,而非無止境的物慾追求,看小阿信第一次吃白米飯(而非貧苦農家慣常吃蘿蔔飯)的滿足笑容,便知道甚麼叫心靈富足了。
《阿信的故事》電影版相信能為曾被劇集感動的觀眾帶來不少集體回憶,而從未看過劇集的年輕一代,則可從電影吸取正面訊息,透過阿信艱苦的童年,反思自己衡量幸福的量尺和人生態度。
「光影人文館」
文化研究系畢業的電影工作者。追尋電影的人文關懷和藝術視野,透過影像走向世界、探索自我、反思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