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1-02-09 06:00:00

《127小時》——「關係」與「寂寞」的思想交戰

分享:

近年除了一年一度的馬拉松外,單車也成了熱門活動,每逢假期,單車友就會聯群出現,香港屬已發展地區,普羅市民愈有條件去發展一些講求毅力與刺激的玩意,樂趣並非如跳樓機般,歸類為一種純消費one-off模式,較著重過程享受,性質具層次式的難度,付出汗水、辛勞反之成為製造成功感的元素,故筆者認為像《127小時(127 Hours)》(下稱《1》)這類電影的包裝頗有市場,未來且具發展潛力,成為一種類型片。

 

《1》故事由真人真事改編,紀錄主人翁攀山專家Aron Ralston,在03年一次行山被困的經歷,筆者只用三個字來形容:「勁到爆!」自傳已風行多年,被名導Danny Boyle看中,拍成電影,製作同樣極具難度,因整齣電影主場景只有一個,有點像Tom Hank的《亞波羅13號( Apollo 13)》(主景在狹窄太空艙),但後者仍有幾位角色交流,前者90多分鐘片長扣除了引旨和結尾,大部分時間只是Aron(占士法蘭高飾)的獨腳戲,如何在寸土空間透過影像變出一個不沉悶故事,無針無線環境,如何呈現角色內心的思潮起伏,這點冒險頗值欣賞。

adblk5

 

故事其實幾句講完,主角荒野行山,右手夾在兩石中間,動彈不得,壯士斷臂後獲救,歷時127小時,筆者無意「穿橋」,只因結果並非欣賞主菜,重點還是過程,電影《劫後重生(Cast Away)》至少有個排球做朋友穿插,Aron只是玩自拍紀錄遺言度日,向各親朋戚友道別、懺悔等,筆者認為吸引導演拍攝的,就是當人到了一種幾近等死的絕境,身、心理究竟會有怎麼樣的自然反應,意志(Will Power)如何跟它角力,可以撐到「幾盡」呢?

 

整個戰場不在荒野,情況有點像早前大收的《潛行凶間(Inception)》,在思想空間拼個你死我活,打倒「等死」的取勝關鍵是甚麼,才是值得思考點,Aron經歷以質性研究(Qualitative Study)向度觀之,不獨處境鮮有,結果更是鮮有,因筆者相信絕大多數人遇到如斯困境,會在過程不同階段放棄,最近像Aron能夠「打贏大佬」的屬極少數,甚值得以影像重新敘事(Narrate),讓觀眾(Reader)參與其中,進行下一個層次的詮釋(Interpretation),對自身產生了甚麼意義?

adblk6

 

筆者認為那部攝錄機是一個救生key,從中建構空間讓Aron重新敘述自己過去,一面為死亡作準備,同時為「不死」製造能量,弔詭在錢幣的兩面也!惡劣處境劃出了地域,思考一些平日絕少思量卻是重要課題,片中紀錄了主角與石頭一段宿怨,滲出陣陣預定論調子,為自己的遭遇梳理出一個一致性(coherence)的答案,當了解「抵死」因由,可以選擇死得眼閉,也可選擇拒絕玩完,既然收到故事教訓,命不該絕之兆!

 

遺憾可化為力量,Aron的終極高解難能力(Problem Solving)在於發現生命個體間有所連繫,條命對其他人有價值才會積極求生,無可戀的寂寞才最要命……謹願各位兔年少交際,多交心。

adblk7

 

額外料:

Aron Ralston的自傳故事名為《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陳龍超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搞吓電影「吹水」小組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