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單憑租金回報率 推斷樓價是否合理
很多人都以為,租金回報率高樓宇就是值得買的樓宇。現實卻是,租金回報率高的,往往都是一些投資前景不佳的樓宇。
原因是租金回報率高,既可因收租收得多而來,亦可以因樓價賣得低而來。租金反映的只是短期(視乎租約長短)現象,而樓價卻能反映物業的長遠投資前景。
一個眼前租金收得不錯,但投資前景欠缺的物業,價錢一樣會賣不起。價錢賣不起的物業,回報率一定會顯得較高;但買了這類物業的結果,可能是租金愈收愈少,樓價亦愈賣愈低,投資者損失慘重。
舉個大家都覺察到的例子,就是在外國買樓,回報率大部分都勝過在香港買樓。外國樓的回報率之所以會高,是因為外國樓要找買家大都不及香港容易,所以很難賣得好價錢,價錢賣得低,回報率便顯得相對高。
這種現象在股票市場亦經常會遇到,收息率高的股票未必是好股票。因為一隻股票如果有投資前景的話,股價一定會上升,並把收息率也拖低。此之所以,一些能吸引投資者買的股票,大都是PE高,派息率低的股票。
必須注意的是,買股票不會只為了收股息,買樓亦不會只為了收租;而是還會注重(很多時是更注重)資產增值。
升值能力高的物業,即使眼前的租金少一些,一樣有人願意投資。有很多互聯網公司,仍未開始賺錢,連股息都未派過,已可吸引投資者捧場。事實證明這些投資者很高明,其中不少都獲利不菲。
此外,我們在衡量物業的投資回報是否合理時,還得看當時當地銀行的基準利率。不能簡單地說,租金回報要有4厘以上才算合理,如果回報只有2厘就代表樓價已有泡沫。
現實是人們對租金回報的要求,無可避免會受銀行利息水平的影響。銀行的利息高,投資者會寧願存款入銀行收息;但如果銀行的利息低,資金就會離開銀行系統,選擇做更多的投資,這時,投資者亦會接受更低的租金回報率。
我1976年入行做地產,當時銀行的按揭利率要一分(10%),而住宅的租金回報率卻只有6厘至7厘左右。這樣的回報聽來比今天高很多;但如果與貸款利率比,回報低得可憐。業主若借錢買樓收租,不但沒有正回報,而且還要貼錢養租客。但樓價還是從這個水平連升4年,76年入市的人無不賺到盤滿缽滿。可見用回報率的高低去推算樓價是否合理並不靠譜。
社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接受不同水平的回報率;不同的民族在投資地產時,亦有不同的接受風險胃納。農耕民族對擁有土地的偏好一定強過遊牧民族。華人社會接受低租金回報率的能力,一般都強過西方社會。此之所以,香港的樓價常顯得比別處高;至於這是否不合理,只能由現實的發展來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