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7-11-28 14:00:00

令人無所適從的審計報告

分享:

近年,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數目大幅增加,家長亦面對極大壓力,更影響親子關係。有些青少年中心為了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成立專隊,增聘社工,為學生及家長提供深入的支援。

老年人口增加,亦使認知障礙症更普遍,同學朋友之間分享,不少家中長者都面對相同問題。有些老人中心亦嘗試發展新項目,與醫護專業合作,以不同活動及訓練,延緩症狀惡化,為長者及照顧者提供支援。

這些服務原本應由政府資助,但由於政府多年來缺乏福利規劃,服務設計追不上社會需要,所以社福機構要自行籌款以提供新服務。

政府推行整筆撥款資助制度,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讓社福機構有更大彈性調撥資源回應社會需要。可惜,當機構運用這些彈性發展新服務,填補資助服務不足時,卻可能被批評為以政府資助補貼自負盈虧的服務。近日審計署發表的報告就是很好的例子。政府推行政策未能貫徹目標,部門之間缺乏共識,將所有問題簡單地歸咎於社福機構的管理問題,並不公允。

這些由機構自發提供的項目,雖然由政府以外的基金資助,被列作「非資助服務」,但它們都是整體服務的一部分,讓受資助服務的對象得到更好的照顧。這些項目彌補了政府資助服務的不足,提升了受資助服務的質素。政府因為其他人樂意幫忙,攜手解決社會問題,反而要與機構計較,甚至要機構扣除部分員工的薪酬撥款,實在於理不合。

我們深信,政府有責任滿足市民的褔利需要。當政府服務未盡完善時,社福機構願意多走一步,動員社會資源,填補服務的空隙,實在應該支持。社福機構靈活、彈性推動服務發展,應是「整筆撥款」制度的原意。我想市民大眾亦不會期望機構默守成規,只著眼於完成資助「範圍」的工作。

如果要從審計「衡工量值」的角度看,機構提供的「非資助服務」,可算是增值服務。如果政府以僵化的思維及制度扼殺機構主動填補服務空隙的精神,受影響最大的不是社福機構,而是服務使用者,特別是那些因為政府缺乏服務規劃而得不到合適服務的弱勢社群。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