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四早晚接連參加了兩個文化活動。早上是「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晚上出席了瑞銀贊助的太陽馬戲團專場。兩個活動TVB都有參與宣傳,見證香港文化活動再度活躍,重現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的色彩。
廣東美術大展取名「其命惟新」,源出自《詩經》,高中時唸中文科讀過「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周朝有800年歷史,為甚麼能夠有這樣延綿的國祚呢?就是因為有不斷創新的精神,雖然是百年古國,每天都自覺是個新興國家,新陳代謝,自強不息。周人有「苟日新、日日新」的想法,既然每日都是新的,就應該日日都要有創新。
以前的外交家專業知識之一,是語言藝術,他們交往有不學詩、無以言的潛規則。這除了是古代交通不便,地方文化差異大,《詩經》成為溝通共同的語言,還因為當中抽象的語意和哲理,言有盡而意無窮,適合在外交場合上應用,方便留有想像空間。
美術展取名「其命惟新」,可以理解是回應了中國當前的大政方針和社會狀態。經過多年的萎靡不振,中國在開放改革後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民族復興不是夢,憑的是創新求變的精神。創新不代表揚棄傳統,而是把文化精萃賦予新的意義,添加時代的生命力。
廣東是近代接觸西方社會的前沿,古舊的中國傳統受到震盪,嶺南文化在注入新的元素後,融合了外國的藝術技法,產生了新的表達手法。之後近百年,廣東和香港,成為窺探世界的窗口,由此引領社會的步伐。百年間的文化藝術創作,映照了期間的歷史變換。瀏覽這段期間的作品,就如漫步在歷史的長廊,在欣賞藝術創作的同時,不禁產生了對近代中國歷史的詠嘆。如何解讀和細嘗當中的韻味,就如歌誦《詩經》的絃外之音,在共同的基礎上自行發揮。
廣東百年藝術展南下香港,豐富了本地的文化底縕,讓新一代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嶺南藝術獨特的意境,同時也令區內文化,增加了讓外國遊客認識場合。隨著中國在國際的影響力提升,灣區文化的發展潛力更大,香港作為文化交流中心的條件將會更豐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