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皇喬治六世


英皇喬治六世
由中區花園道拾級而上,眼前出一片石屎森林中的綠洲,前一代人稱她為兵頭花園的香港動植物公園。兵頭花園帶來很多人的回憶,是七八十年代的小學生必到的旅行地點。那時還是電視屬於奢侈品的年代,去兵頭花園是人生大事,因為第一次親眼目睹孔雀、猴子、猩猩等野生動物,還有那個雪糕仔賣的甜筒,都在兵頭花園內發生重要的成長經歷。
從歷史的角度看,將公園稱為兵頭花園較動植物公園為佳,因為公園原本就是英國駐港總督的私人花園。昔日的港督名義上是駐港英軍統帥,俗稱「兵頭」,故此,公園稱為兵頭花園。當時的殖民地政府從來沒有想過在政府山上,興建一個公園作為市民休憩和遊覽之用,直至在英國佔領香港後的第八年,任職撫華道(即專職協助港督處理華人事務的官員)郭士立在「皇家亞洲學會」上,建議修築一座植物公園予公眾,讓香港的華人都感受到英式的文化及英政府帶來的貢獻。而兵頭花園在1864年完成並開放使用,可惜郭士立已經不能見證他努力為華人爭取的成果。
那麼兵頭花園有沒有昔日兵頭的足跡?不少人以為位於鳥籠附近的銅像是其中一個兵頭,非也?現今這個銅像絕不是當時的「兵頭」,而是英皇喬治六世。英皇喬治六世銅像進入兵頭花園是二十世紀的事,為紀念香港開埠百周年而安放的銅像,所以這個英皇銅像相對公園本身卻相對年輕得多。而在原來在這位置上,亦真是有一個真正「兵頭」的銅像,就是香港第七任港督堅尼地,但在二戰時被日本的「獻銅運動」分子所拆除,並運往日本充作軍備原料。
來到香港動植物公園,當然不會只是欣賞花草,看看動物,消磨半天時間。有時低頭沉思,緬懷歷史亦是一個好選擇。歷史從不說謊,一個兵頭花園說明了英國人在香港的政策,她們不會搞敵我矛盾排斥異己,反而盡力向華人解釋政策,開放自己的花園與庶民同樂。雖然當天沒有人高唱自由民主,但相比所謂門常開的政總及立法會那些鐵馬高牆來得開放。面對香港政府的質素每下愈況的表現,香港再不是我熟悉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