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厚重,可能北方拉麵比廣東雲吞麵稍勝一籌,白麵粉做的水餃皮與麵條,以這細小包子密封一團,形狀渾沌,麵大碗飽肚,不過廣東雲吞麵卻勝在精緻,玉液銀絲配上芙蓉般的雲吞,精緻、矜貴、食後不覺飽肚,餐前餐後皆宜,這就是上乘的雲吞麵。據考究,雲吞麵最早始於清末民初,廣州的西關一帶小販晚間在住宅區出現,初時不敢高聲叫賣,只會以小木棒敲打竹板,發出「督督」的聲音,所以又稱「賣督督」。60年代的香港,晚間也有小販挑著工具上街敲打竹板叫賣,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中的蘇麗珍,就是提著器皿去買雲吞麵遇上周慕雲。
雲吞麵分別有大小兩種,「大蓉」有五粒雲吞,「細蓉」有三粒雲吞,泛指雲吞麵分量。「蓉」的來源,眾說紛紜,有一說者稱來精緻的鹼水銀絲細麵團,淥麵時在水中散開,形同芙蓉花,故引申稱麵為「蓉」。但亦有人說,盪漾於麵湯中如一朵一朵盛放的芙蓉花,是雲吞而不是麵。
食客吃雲吞麵時普遍注重雲吞有多少粒及麵質,但在下認為雲吞麵湯才是靈魂所在。據特級校對陳夢因先生在《粵菜溯源錄》指,雲吞麵湯的煮法仍遵古法,雲吞麵湯清而不膩,湯底材料包括鮮蝦殼、煨燒過的大地魚、豬骨;還有黃豆牙和老薑,明火煲數小時,過濾數次後作湯底。湯水用完就「收檔」,絕不因多做生意在湯中加水。麵淥熟後,滴麻油,上碗時再撒上韭黃最好,絕不能用蔥花替代,因蔥花不能帶出香味。整碗雲吞麵的色、香、味在濃湯中;麵有咬口;雲吞鮮蝦爽脆是為極品。今天再沒有小販挑著檔口叫賣雲吞麵,不過中環士丹利街的黃枝記尚存一個小販檔口模型可供參觀。筆者有幸認識黃枝記老闆黃天,黃先生是一位從商才人,學富五車才傾八斗,對保存傳統文化甚有堅持,黃枝記的竹昇麵以幼如絲、滑如脂馳名,全因他堅持沿用其父親做雲吞麵的古法,所以無論湯、麵及雲吞,每吃一口都有文化歷史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