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共舞人工智能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近日香港大學有學術論文被指不當運用人工智能,事件引起社會關注。學術界面對新科技衝擊,與其急於訂立嚴苛禁令,不如開闊胸襟,讓各大學自行探索應用與監管的平衡點。人工智能在文字生成方面的技術已趨成熟,對以論文寫作作為主要考核方式的大學教育而言,確實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正如《宋史.岳飛傳》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兵法,用者靈活應用不同工具是一種指揮藝術。
世界各地大學正面對同樣問題。《衛報》調查顯示,英國每年有數千名大學生被發現濫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傳統抄襲行為反而減少。南韓校園調查更發現,十名大學生中有七人承認在課業中使用人工智能,反映AI已深入學習日常。這些數據說明,與其一味禁止,不如正視技術普及的現實,思考如何將AI轉化為學習的助力。
觀察世界頂尖大學的應對之道,可見不同院校各具特色。牛津大學強調「誠實使用、負責任使用」,允許學生在日常學習中使用AI,但在正式評估時必須遵守課程規定。麻省理工學院注重「風險意識與數據安全」,提醒師生注意資訊保護。普林斯頓大學則重視「許可與揭露」,要求學生在使用AI時必須徵得教師同意,並保留對話紀錄以備查核。這些多元化的處理方式,正體現了學術自由的真諦——讓教育機構在前沿探索中尋找最適合的發展路向。
事實上,人工智能軟件在論文和學術寫作上的應用已經相當普及。Scite.ai能夠智能分析文獻引用情況,提升文獻調研的深度與準確性;Scholarcy可以快速總結學術文章,提取文中的圖表、表格等關鍵信息,生成摘要卡片。筆靈AI論文等工具提供從選題、生成大綱到完成初稿的一站式服務;海鯨AI支持從輸入題目到生成全文的流程;茅茅蟲論文寫作更提供查重、答辯PPT製作等配套服務。此外,Wordvice AI等潤色工具能協助改善語法,Typeset.io等綜合平台則提供期刊論文模板和排版功能。這些工具的普及,正改變著學術工作的模式。
但許多學術機構尚未就AI在寫作與研究中的應用達成共識。國際知名期刊如《科學》與《柳葉刀》已開始放寬對AI工具的使用限制,但要求作者對內容負責;相比之下,不少地區性學術期刊仍持謹慎態度。這種分歧正說明了學術界需要時間與空間來建立共識,外界應尊重這個過程,讓學術機構在實踐中累積經驗。
本報社論在寫作過程中,也逐步建立起使用人工智能的流程:在構思階段,透過與AI對話拓展議題的深度與廣度;確定題目後,利用AI搜尋資料、整理論據;完成初稿後,再借助AI進行文字修飾與語法提煉。這個過程既保證了內容的原創性與深度,又提升了寫作效率,正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具體實踐。我們深信,科技善用能為讀者帶來更具價值的社會評論。
人工智能不是學術界的對手,而是值得共舞的夥伴。大學作為社會的智慧燈塔,理應展現胸襟與遠見,建立與人工智能共舞的舞台。這需要信任與包容,讓學術界在探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完善。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既能善用科技、又堅守學術誠信的新一代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