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油麻地的榕樹頭,大家可能會即時聯想到占卦算命、說書講古及街頭賣藝等傳統民間活動。當然這個年頭已沒有講古佬向街坊朋友說故事,但街頭演唱及占卦算命的攤檔仍有不少,每到黃昏,吸引著本地及海外遊客到訪。
時光倒流,油麻地天后廟前因榕樹林蔭,故吸引街坊聚集乘涼、談天,再慢慢發展成後來極富特色的市集,更有江湖賣武及雜耍等街頭表演。據說油麻地天后廟內有一塊刻於清朝的石碑,記載了當時的油麻地稱「麻地」,傳說是因漁民愛在天后廟前的地方曬晾船上的麻纜而得名。最初只是一個淺灘,供小艇停泊,後因愈來愈多漁船停泊,有商店經營修補漁船所用的桐油和麻纜,故改名油麻地。
時至今天,油麻地仍然保留很多有特色的建築物。天后廟本身是一級歷史建築,附近的果欄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每天清晨時分,工人忙著搬運貨物、商人則忙著水果的買賣。在這裡可以買到外地及內地來港的水果,有些市民會在清早時間到來購買生果。日間時分,水果批發市場又會回復平靜。在果欄向前行一點,有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油麻地戲院活化為粵劇表演場地;一級歷史建築俗稱紅磚屋的舊水務署抽水站宿舍則用作提供戲曲培訓和辦事處。
另外,油麻地還保留了不少舊式唐樓和老字號店舖,有餐飲工具店、木器店、裙褂店、藥店等。數年前曾跟保育團體到油麻地參觀多間老店舖,這個年頭懂得這些傳統手藝的人不多,產品卻有極高的水平,更顯出老字號的出品甚為優勝。只是在時代的巨輪下,這些老字號店舖甚是罕有,他們的存在令社區更添味道。
而附近的廟街露天攤販市場,更是香港第一個行人專區。廟街攤檔所賣的貨品隨著不同的年代亦有所轉變;直至現在,貨品的總類仍然很多,衣服鞋履、小禮品、電子產品等都有出售。這區的美食亦甚有特色、令人回味,有不同國家風味的菜館,當然亦少不了富有本地特色小食、大牌檔、煲仔飯和小菜食物等。甚有建築特色的餐室、香港少見的冰室都可在這區找到。
保育建築已不容易,保留地區文化等更為困難。在發展急速的香港,位處鬧市中的油麻地仍能讓人找到點點的往日感覺。廟街和榕樹頭多年前為大眾帶來不少的歡樂;現在,油麻地區仍能吸引不少遊客和市民閒逛。
想要認識更多油麻地的歷史及趣聞,就不要錯過這個星期日舉行的第一屆油麻地榕樹頭節。活動由油麻地街坊福利事務促進會主辦、油尖旺民政事務處協辦,用嘉年華形式讓市民及遊客從活動中找到社區的舊模樣,希望能讓大家了解地區歷史,促進旅遊和保留有特色的街坊文化。舊區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令人回味不已,希望榕樹頭節能讓市民更關注和守護本土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