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一年到挪威旅行,在海邊城市貝爾根(Bergen)留了三日,尋幽探秘,連德國商會舊址都去了。商會現為博物館,問了看守人,才知道十四至十八世紀期間,自治市聯盟(Hanseatic league)的德語商人駐留此地,是為了做乾魚的生意。所謂乾魚,德文是Stockfisch(英文Stockfish),即是不用鹽醃、只是風乾保存的海魚。用寒帶海域的鰵魚、黑鱈魚等,開膛撐開,吊在木架曬乾,製好之後壓扁。當時往南美洲探險或貿易的船,必儲備大量柴魚為糧,另加酸菜(Sauerkraut),補充維他命。
見了博物館的乾魚標本,驚覺原來就是童年常食的賤物——柴魚。童年的柴魚,比鹹魚便宜,用來煮柴魚花生粥,或加油水蒸熟。蒸熟的柴魚肉韌骨硬,兒時不喜食,但無物可以佐飯,只好慢嚼,也嚼出一些鹹香味道來。
當時無人知道柴魚是甚麼魚,父親在大陸做幹部的時候到過瀋陽,他說柴魚是松花江裡面的松花魚,又說冬河結冰,有一種魚的頭硬而針,可以撞破冰面,又說冬日白雪地上有兔蹤……不知說到何處去了。
一九八二年,我去了瀋陽旅行,才知道松花魚是魚仔,曬乾只是魚乾仔,做不了柴魚。童年食的柴魚,原是歐洲入口的。英國、德國和北歐都製柴魚。
柴魚加花生煲粥是絕配,兩者味道都是淡香,都需熬煮才會融化,價錢便宜而營養豐富,可謂貧家美食。煮柴魚花生粥,頗要耐性。放米、水、柴魚和花生,之後燒旺細柴,將粥煮滾,然後放入柴頭悶燒,以文火熬煮。久不久用銅勺攪勻,以免煲燶粥,白費心機。舊時粵諺,煲燶粥乃棹忌之事,形同燒壞瓦。貧家少米,煮一煲粥,為一家之食,煲燶了便無可食。
往日鄉村小學側邊攤檔,有阿婆賣柴魚花生粥。鬧市也見阿婆撿柴火煲粥,清晨或傍晚推出街口賣,賺幾十元為生。即使窮,連米也缺少,守住一煲粥,便可以過日子。這叫清貧,自食其力,窮苦而不失節,《三國志•魏志•華歆傳》云:「歆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家無擔石之儲。」往日賺的錢不會貶值,不須謀算保值之法,只要有幾十元錢在手,心裡便很沉實。沒錢的,例如那些孤寡婆子,也可守住一煲粥,推出街賣,便可度日。
新年來了,願望人人不必發達,可以清貧度日,守住一門手藝、守住可靠客戶、守住菜園或爐頭便心滿意足,不必買樓,毋須投資。
一九八〇年之前的生活,千金不易的好生活。
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
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中文解毒》系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