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珍貴 掌故專家乘電車講故!
西區警署為什麼叫七號差館?德輔道西為什麼叫「鹹魚欄」? 昔日跑馬地原來並非高尚住宅區? 香港電車自1904年起,便於港島沿海岸線行駛,百年來見證香港島民生、經濟、娛樂等等不斷發展。筆者邀請了香港掌故專家鄭寶鴻一同乘搭電車,穿梭港島東西,這位香港歷史「活字典」將為讀者一一解答。
德輔道西稱「鹹魚欄」還是「海味街」?
德輔道西是電車駛經的路線之一,也是香港富有歷史的街道。掌故專家鄭寶鴻說,從前德輔道西又叫「鹹魚欄」,因為早年這裏聚集了很多鹹魚市集,但到了1960年代,有指鼻咽癌是由吃鹹魚所致,使賣鹹魚的商販驟減,該處改為賣海味,故又有「海味街」之稱。

「海味街」聽過無數遍,但原來德輔道西又叫「鹹魚欄」。(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7號差館」非與恐怖片有關
2001年曾上映的恐怖電影《7號差館》,令市民誤以為西區警署是傳說中的猛鬼差館。那麼,為何西區警署又稱「七號差館」?鄭寶鴻透露,1870年代,港島區共有9間警署,並根據落成日期順序編號。現時的西區警署,前身是聖彼得教堂,警署落成編號屬第七號。至於一號差館則位於禮頓道南端、波斯富街的盡頭,即今日電訊盈科東區機樓的位置,於1930年代中期已被拆卸。

西區警署又稱「七號差館」,為什麼會有這個別稱?原來與落成日期順序編號有關!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昔日跑馬地並非「離地」
每次經過跑馬地,看看該區的樓價走勢,確實貴得驚人。不過,從前的跑馬地並非高尚住宅區,附近鄉村住了不少貧苦大眾。現在位於山村道、最著名的私立醫院「養和醫院」前身是愉園遊樂場,《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記載,1918年2月26日,跑馬地馬場進行周年大賽第二日賽事期間,看台上層的竹製棚架斷裂崩塌,下層熟食小販的火爐傾倒點燃竹棚,引發大火,造成570人死亡、135人失蹤,自此附近的愉園遊樂場亦受影響,遊人驟減,令遊樂場被迫停業,遺址於1922年興建成養和療養院,後改名為養和醫院。

跑馬地馬場是該區最具標誌性的場地。(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繼續穿越時光 細閱專題文章
唔夠喉?掌故專家繼續與你穿越時光之旅,從西環到筲箕灣,細數百年街道秘聞,解鎖城市密碼。團結香港基金轄下香港地方志中心官方網站,一連七集電車遊講故專題文章已經推出,解構「石塘咀至西環」、「跑馬地為何墳場林立」、「灣仔有個『觀察角』」,生動有趣地講解香港歷史!

香港掌故鄭寶鴻對港島區非常熟悉,細數街道的變遷。(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