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可是很多地方,一說起來總是久久未踏足,好像馬鞍山,幾年前因為有朋友新居入伙,去了一趟;而再對上一次踏足,竟是十多年前的事。那次是去當義工,為馬鞍山孤獨老礦工送糧油衣物。一個老礦工,心存感激,就拿自己浸漬的酸瓜來招呼我們,在一個大玻璃罐內用糖醋浸著大大塊的青木瓜、紅蘿蔔和沙葛,色彩煞是悅目。大家勞動出了一身汗,也不客氣爭著吃,果真是美味。
沙葛,有許多名稱,常和番薯、粉葛、涼瓜或馬鈴薯等名字混淆,廣東人統一稱之為沙葛,包沒食錯。
西方開始研究沙葛在降血脂、血糖和預治心臟病方面的功效,而中醫一早視沙葛為有食療作用的食物。沙葛味甘、性涼、無毒、止渴除煩、通便及具解酒功能,民間常用它來治療單純的熱病煩渴。例如,取新鮮沙葛一個,去皮搗汁,分早午晚服,每次取漿汁慢慢吞服,可治療上火引起的咽喉炎和扁桃體炎。
許多家長愛用蘋果煲湯給孩子喝,因為味甜甘,孩子喜歡。沙葛煲湯清甜解渴,適合現在的天氣飲用。
材料:沙葛一大個,西施骨一斤,厚冬菇五顆,元貝適量。西施骨,冬菇,元貝煲至出味後,放入切成塊狀的沙葛,煲多二十分鐘即可。
沙葛現在到秋初當造,此物盛夏可清熱消暑,入秋可生津潤燥,造物者彷彿為大家寫了一份合時的餐單。
沙葛的種子和莖葉有毒,不可食用,所以很多人也未見過它在地上那部分,究竟是甚麼樣子!
李藝明~高級營養師,國際針灸醫師。熱愛地球,崇尚自然,閒來愛鑽研自然美容學,及入廚烹調養生食療。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