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9-10 04:30:23
日報

熱氣球鬧劇揭官僚陋習 辦盛事須部門玉成其事

分享:
熱氣球鬧劇揭官僚陋習 辦盛事須部門玉成其事

熱氣球鬧劇揭官僚陋習 辦盛事須部門玉成其事

「香港國際熱氣球節」鬧劇終在八號風球下落幕。熱氣球不僅無法載客,後來又因大風等原因未能升空,引起入場人士不滿。事件過後,執法部門如何跟進,以及從中吸取教訓,促進部門改變態度,以促成者角色協調舉辦盛事,而非以冷漠態度讓主辦方一力承擔所有風險,這才是保障消費者及提升香港盛事聲譽的根本方法。

連日來的熱氣球節爭議不斷,消費者委員會共接獲逾300多宗相關投訴。主辦方在合理時間內公布退款安排,並承諾在11月7日前完成退款,這可以說是一個有承擔及快速的危機處理。事實上,該活動的門票分為兩種,一是進入會場的門票,另一是乘坐熱氣球,且只能在現場購買,大會還安排有特技電單車表演和攤位,相信此次主辦單位將蝕本收場,但將矛頭完全指向主辦方似乎不太公平。

當然,有人質疑主辦方違反《商品說明條例》而向海關提出投訴,然而,在活動開幕前幾天,港府部門仍在審批並進行多輪測試,這顯示主辦方其實一直在等待並配合部門批准,並無明顯隱瞞意圖。相反,為何審批部門要等到活動最後一刻才進行測試和拒絕,這種官僚作風,是消費者和旅客失望的主因。

事發後網上流傳著不少曾經在香港觀看熱氣球升空的舊照片。早在1891年在跑馬地就曾有熱氣球升空,半個世紀前,可口可樂就曾在葵涌邨升起熱氣球作市場推廣,海洋公園也曾有載人熱氣球。較近期的2003年,發展商長實及新地在天水圍推銷樓盤時也曾升起載人熱氣球。二十多年過去,當年負責審批的官員或許已離任或退休,現在處理手法何以出現重大差別。根據主辦方受訪時指,這活動從構思開始到現在已歷時八年,為何如此重要的國際活動在籌備過程中,卻未能獲得相關部門支援以玉成其事。

adblk6

熱氣球並不是新鮮或高科技的項目,在各地的自然美景或著名景點都能見到熱氣球的蹤影。美國、英國、土耳其、澳洲等國家均有一整套熱氣球的安全規範,對駕駛者、熱氣球升空器、地面聯繫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港府大可借鑑其他國家的經驗,而不是避而不見,設重重關卡。

舉辦盛事應該給旅客一種奇觀式體驗,單純的吃喝活動已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創造奇觀體驗的方式,當然是善用地方氣候及周邊天然環境。比如新加坡作為熱帶城市,在市中心興建濱海灣花園雲霧森林玻璃屋,讓遊客彷彿置身於熱帶雨林,享受奇觀的感受,當年還是因為獲得賭場牌照的金沙集團,在短時間設計和出資興建。另一種體驗則是善用天然地理環境,如菲律賓蘇比克的Inflatable Island,利用海洋環境,設置以水上充氣設施為主的浮動遊樂場,包含滑梯、橋樑等,讓參加者有另類親海體驗。香港明顯缺乏奇觀式盛事規劃,過去在西貢區曾有商家希望用水上充氣設施設計水上樂園,但向不同部門查詢卻未果,最後自行安置卻遭部門阻止營運。不少具有視野及魄力的企業家願意為香港盛事出一分力,但往往面對部門官僚態度,即使企業家再有魄力,也難以推進,最終許多精彩構思不了了之。今次熱氣球鬧劇雖然旅發局有協助宣傳,但港府似乎對此保持距離。然而,政府百多個部門在推廣一些特殊或創新活動上,有否採取協調態度,盡量玉成其事?這正是此次事件值得大眾進一步檢討的方向,也是值得申訴專員主動調查的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