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藍綠綠,綠綠藍藍,顏色之別表面上容易區分,但當分明的顏色,滲透著不同的變數和異數,我們透過眼睛反射進大腦的,又豈止二擇其一。
就好像勝和負,表面上是多麼鮮明和強烈的分別,但只要當我們在終點這個概念的理解上加點推演,很多時候掌聲笑聲喊聲淚水都只是一笑置之。正如台灣的選舉,我們見到變色再變色,前天藍,昨天綠,今天藍,明天又會是怎樣呢?又像韓國瑜今天好像創造了傳奇,但回看他的以往,又是另一不能三言兩語說清的故事。
當天被安排往一個被視為「炮灰」的位置,但在一、兩個月之間出現非常戲劇性的變化。以往的小雞一下子變成了人見人愛的母雞,這是政治的現實,但也說明政治的現實就是充滿著很多不現實的假設和可能。
有人評論說,韓國瑜是國民黨內最民進黨的人物,粗獷貼地實話實說,填補了國民黨以往的空白位置,這種性格的錯配卻成了世代變更的絕配。只要是民意所歸,那管是萬綠叢中一點藍,抑或是萬藍叢中一點綠,都會得到支持。
當然,我不是用韓國瑜的例子去證明甚麼「以民為本」的大道理,畢竟選舉上的承諾和表面,往往要幾年的時間去印證。但當市民見到的,是一次又一次、長年累月的失望與違背,那「要變」的想法還可以被壓抑下來嗎?
台灣選舉的借鏡,往往在於對參選者的時刻警惕,今天你輸了,未必是真正的輸;今天你贏了,也不是真的贏。看的,是你贏的初心,能否延續到下一屆甚至往後的選舉。
政治上從來沒有勝負,只有對錯。今天離民意的判斷遠了,那就唯有待下一次,走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