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6-05-12 06:00:00

貪嗔痴

分享:

貪、嗔、痴為佛教中的「三毒」。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嗔是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因沒稱心如意而生起怨恨之情,甚至仇恨之心。 痴就是不知道、不明的意思,亦即「無明」──不明事理的實相,凡事全憑自己的好惡,順己則喜,違逆則怒,完全不明事理,這就是愚痴。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以痴為根源產生貪和嗔,所以佛教特別強調「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筆者這裡不是要講解佛學,而是驚覺今天人們對網絡及社交媒體的應用及依賴,實際上正在大幅惡化因貪、嗔、痴所引起的問題,令三毒變得更毒,使人更易沉淪於生死輪迴之中,衝突無日無之。 網絡及社交媒體無疑更易激起人們的貪欲,以及對不合己意的憎恨,然而這些大量且不能被滿足的欲望與情緒,卻只令人心生嗔恨,身心永遠不得安寧。正如痴是一切煩惱及痛苦的根本,網絡及社交媒體亦強化了痴的作用,令人們更傾向是非不明,不信因果,顛倒妄取,實質上就是失去了自我。 社交媒體造成人人都是受害者,同時人人又是作惡者的狀況─人人都身不由己地受到扭曲,但其扭曲之力至少一部分是出於自己,輾轉連環,環環相加,既報復和傷害了他人,卻又實際上報復和傷害了自己;無頭無緒,卻又不斷造新業,形成更多的冤冤相報,永無了期。 網絡的崛起令世人「息滅貪嗔痴」變得更為渺茫,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這環境下,無求雖不一定自得,但有求必然不得。 戰略研究博士,「民主思路」總幹事 周四刊登